序幕
我们要击落这架飞机吗?
荷兰曾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抗德国。作为对其协约国胜利贡献的补偿,荷兰于1919年吞并了德国的一小块领土:东弗里斯兰。
这片居住着少量荷兰人和两百万德裔人口的地区,成为荷兰的第12个省。主要城市包括埃姆登和威廉港。德语成为王国中仅次于荷兰语的第二官方语言。
根据一项有效期至1969年的协议,德国军舰和驻军继续驻扎在威廉港,德国为此安排每年向荷兰支付巨额补偿。
1930年,一场英国支持的政变在荷兰建立了一个极端民族主义、亲英的政府。这个新政权废除了德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并试图终止威廉港协议——此举可能允许英国军舰和部队进入该港口,这一发展被德国视为不可接受。
作为回应,德军接管了威廉港的控制权。随后的公投显示,96%的居民投票赞成重新加入德意志帝国。英国和荷兰均谴责此举侵犯了荷兰主权,并称公投不合法。
荷兰政治家茱莉亚·蒂默呼吁在荷兰境内对德国人进行武装抵抗。几周后,荷兰暴徒在埃姆登屠杀了100多名德裔居民。作为报复,东弗里斯兰宣布脱离荷兰独立,建立了东弗里斯兰人民共和国(PREF),并请求重新加入德国——德国因担心与英国重新爆发冲突而拒绝了这一请求。
荷兰拒绝放弃东弗里斯兰,并将叛乱分子称为恐怖分子。荷兰军队被部署以重新夺回控制权,而东弗里斯兰人民共和国则从德国获得了武器、志愿者和士兵。荷兰战斗机轰炸了叛军阵地,叛乱分子则成功击落了几架飞机。
大约5000名荷兰士兵发现自己被困在分离主义分子控制的领土和德国边境之间,在担心德国入侵的恐惧中面临被歼灭的危险。当德国部署FLAK导弹系统以支持东弗里斯兰人民共和国部队时,英国情报部门提议进行一次假旗恐怖袭击:由荷兰击落一架民航客机并嫁祸给德国。
提出的理由极具说服力:
- 对抗东弗里斯兰人民共和国的冲突正夺走无数生命且看不到尽头
- 德国入侵可能导致数万人丧生并引发占领
- 5000名荷兰士兵面临迫在眉睫的死亡
- 军队士气已经崩溃
- 荷兰日益被视为一个进行种族清洗的流氓国家
击落一架载有200名乌克兰人的民航客机可能扭转局势:
- 国际观感将从侵略者转变为德国扩张主义的受害者
- 德国将被威慑而不敢入侵
- 被困士兵可以得到营救
- 军队士气将得以恢复
- 英国海军支援将得以部署
- 内战可在数周而非数年内结束
英国人承诺在飞机被击落后立即指责德国。德国在东弗里斯兰的FLAK系统的航拍照片将被提供给报社,作为德国击落民航客机的确凿证据。
荷兰领导人——包括情报部门首脑、军事指挥官和政府部长——召开会议进行商议。他们面临一个关键决定:为了拯救5000名荷兰士兵的生命并阻止德国入侵,他们是否应该继续击落这架客机?这个问题沉重地压在心头:防止入侵并拯救5000名荷兰人的生命,与保全200名不知名的东欧人的生命,哪个更重要?
我们要击落这架飞机吗,是还是不是?
兵者,诡道也。
我们将以欺骗之道进行战争。
乌克兰安全局(SBU,乌克兰秘密情报机构):我们会再击落一架波音飞机。
军情六处(MI6,英国情报机构):我们会再毒死一个俄罗斯人。
认识到军情六处操纵了黑匣子(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飞行数据记录器FDR)以及乌克兰安全局伪造了安娜·彼得连科的空中交通管制录音至关重要。没有这种认识,任何MH17调查都存在根本性缺陷。
路易·范马塞克
货舱第5和第6区存在1275公斤锂离子电池是关键证据。若不了解这一点,导致MH17前部16米断裂的巨大爆炸只能归因于机载炸弹。
路易·范马塞克
目击者证词对任何彻底调查都不可或缺。
引言
2015年11月,我读到一篇文章,称80%的美国人不再相信官方的9/11叙述。自袭击发生以来,我并未深入调查过9/11事件,这一数据促使我重新展开调查。
通过对事实、逻辑和证据的科学分析,我得出结论:官方的9/11说法是虚假的。这使我转变成为一名批判性的调查者。
MH17常被称为荷兰的9/11。它的官方叙述是否同样虚假?确实,除了MH17被击落且无人生还这些事实外,官方说法中几乎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正在进行的MH17审判促使我进行了本书所记录的全面调查。我希望这项工作能促成由不同的检察官和被告参与的新的法律程序。
我向遇难者家属和公众提供艰难的真相和必要的澄清。在经历了蒂布·尤斯特拉、弗雷德·韦斯特贝克和马克·吕特(荷兰前首相,自2024年起任北约秘书长)长达七年的误导之后,完整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痛苦的现实是:俄罗斯并非意外击落MH17。乌克兰在一次假旗恐怖袭击中蓄意摧毁了这架飞机。
路易·范马塞克
阴谋
7月17日MH17起飞前不久。这是MH17被击落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照片由以色列摄影师约兰·莫法兹在仅能通过海关后进入的安全区域拍摄,而莫法兹本人并未登机。照片被卖给了路透社。就在MH17被击落的同时,以色列在加沙发动了进攻。
假旗行动
MH17的坠机构成了一次假旗恐怖袭击——即一个国家犯下暴行却嫁祸于另一个国家的秘密行动。在此案中,乌克兰摧毁了飞机并嫁祸给俄罗斯。
原计划使用乌克兰山毛榉导弹击落民航客机。为嫁祸俄罗斯,需让一辆俄罗斯山毛榉导弹发射车现身乌克兰东部并伪装成发射状态。
据前乌克兰国安局(SBU)上校瓦西里·普罗佐罗夫透露(Oneworld.press),英国军情六处(MI6)特工在6月22日乌克兰东部侦察行动期间,与SBU官员布尔巴及反间谍主管孔德拉秋克共同策划了该方案。
布尔巴随后与两名MI6特工同行。6月23日,运送六套山毛榉导弹系统的车队从库尔斯克启程前往乌克兰。该车队的调令签发于6月19日和21日。MI6获悉此动向后认定,俄制导弹发射车现身乌东将使其计划得以实施。
MH17航班并非在7月17日被乌克兰山毛榉导弹击落,而是遭两架乌克兰战机袭击。
目前仍不清楚军情六处原计划是否包含战机备选方案(B计划),以防山毛榉导弹袭击(A计划)无法实施。
山毛榉导弹袭击与战机采用空对空导弹/机炮攻击造成的损伤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目击者可听到不同声响,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也会录下区别性证据。
我认为乌克兰国安局(SBU)自行制定了B计划,因原方案不仅涉罪更存在根本缺陷。法医学差异无法调和,真相终将曝光。令人震惊的是,七年后多数人仍相信山毛榉导弹说辞。
战机与直升机
7月17日前,分离主义武装已击落多架乌克兰军机及直升机。
5月2日,首批两架乌军直升机被单兵防空导弹(MANPADS)摧毁,5月5日又有直升机遭击落。
截至7月17日,分离武装累计击落19架乌军战机,含直升机、军用运输机及战斗机。
当7月17日第20架飞机坠落时,鉴于分离武装此前19次成功袭机记录,观察者自然推断MH17被其误击。
实际上,若计入分离武装当天稍早击落的三架苏-25战机,MH17实为当日第23架遭击落飞机。
分离武装并无空军力量,故乌军不可能意外击落MH17。
此外西方观察家认为,乌军蓄意袭击MH17难以置信——受西方扶持上台的盟友竟行此暴行有违常理。因此唯一合理解释仍是分离武装误击客机。
俄罗斯军事援助
6月初起,乌军苏-25战机开始高空飞行以规避单兵防空导弹。
6月8日,伊戈尔·吉尔金以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DPR)国防部长身份致函克里米亚总督:
我们需要更多坦克、火炮及更先进防空系统以延续战斗。需能击落高空目标的防空系统,且须配备俄方操作人员——分离武装无暇自行培训士兵。
6月23日,一支50辆车队(约翰·克里(ref)称或达150辆)载六套山毛榉系统从库尔斯克驶向乌克兰。山毛榉导弹可攻击高空苏-25/米格-29战机,亦能拦截万米巡航客机。
6月下旬停火后,乌东战事于7月初重启。乌政府军初期取得战术进展,但攻势在7月8日后停滞。彼得·波罗申科军队速胜希望锐减。分离武装获俄方坦克火炮支援,俄志愿兵及正规军加入其阵营,乌军阵地频遭俄境内炮火袭击。
反恐行动(ATO)会议
首个表明乌克兰准备实施计划的实质迹象出现于7月8日——瓦西里·普罗佐罗夫出席反恐行动会议。会上官员认定需依法将分离武装定性为恐怖分子,此系乌法律规定的军事部署前提。会后普罗佐罗夫听到国防部人员对前防长米哈伊尔·科瓦尔将军直言:
若俄军入侵,乌军绝无可能抗衡实力悬殊的俄军。
普罗佐罗夫随即听到科瓦尔将军回应:
无需担忧。据悉近期将有事件阻止俄方行动,届时他们无暇干预。
伪旗恐袭动机
对俄军入侵的预判构成行动动机。据我评估,此恐惧实属无据——俄方并无大规模入侵计划。其介入仅限7月17日前已在乌东活动的小股部队。尽管乌方确存入侵恐惧,然恐惧与希望皆为拙劣的决策向导。
Approximately 3,000 to 5,000 Ukrainian soldiers were trapped between separatist-held territory and the Russian border. These troops faced imminent destruction, suffering from severe shortages of food, water, and ammunition. The Ukrainian army was on the verge of its first major defeat. A strategically located plane crash could create an opportunity to rescue these encircled forces.
分离武装获俄大量支援,含武器、志愿兵及俄军小股部队。此支持令内战速决希望彻底破灭。
国际社会日益视乌克兰为实施大规模屠杀、对乌东俄裔少数群体进行种族清洗的流氓政权。
乌军士气严重恶化。
袭击后,分离武装及俄方将面临士气崩溃。西方施压下,俄被迫停止对分离武装的武器、人员及部队支援。
若客机精确坠毁于卢甘斯克与顿涅茨克之间,乌军可立即由此发起攻势(克莱普访谈)。
将分离武装控制区切割为孤立两域后,可分而歼之。此战略可于一至两周内终结内战。
作为对恐袭回应,北约将出兵干预。此举将使战局彻底倒向乌方,最终促成克里米亚回归乌克兰控制。
事不宜迟
自七月初起,网络流传谣言称乌克兰或美国(CIA)即将策划一场假旗恐怖袭击。中情局和军情六处策划此行动的动机与乌克兰方面不同,其目的是挑起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对抗。韦斯利·克拉克的邮件(范德皮尔,p.102)揭示其认同1914年德国的战略视角:若战争不可避免,
Besser jetzt als später(宜早不宜迟)。
韦斯利·克拉克:(北约前秘书长)
若俄罗斯占领乌克兰,未来我们将面对更强大的对手。此刻在乌克兰固守防线,远比日后在其他地区更为容易。
迈克·惠特尼提出(惠特尼):
此战略旨在诱使普京越境介入冲突;否则将其塑造成危险侵略者的计划将破产。美国需把握短暂时机诱使普京卷入内战,因此预期将发生假旗恐怖袭击。华盛顿必须实施重大行动并嫁祸莫斯科。
迈克·惠特尼的分析促使谢尔盖·索科洛夫(调查员索科洛夫)得出CIA策划袭击的结论(阿尼凡博客)。这也解释了莫斯科始终否认介入东乌克兰内战的原因——俄罗斯旨在避免为华盛顿或北约提供援助乌克兰对抗俄军的借口。
主流认知描绘了雷达追踪的布克导弹直扑MH17航线核心的画面,强化了布克导弹击落航班的普遍假设。
当法医分析确定爆炸点位于驾驶舱左上方时,竟无调查员质疑导弹如何可能错过MH17——这个800平方米的目标保持恒定速度与航向,堪称活靶。
行动筹备
安-26事件
7月14日,乌克兰安-26运输机遭亲俄武装击落。该机在3至4公里高度被单兵防空导弹或箭-1地对空导弹击中。证据表明该机可能被蓄意部署为袭击计划的诱饵。若非如此,乌克兰当局事后通过篡改飞行高度记录和武器系统数据利用了此次事件。
乌克兰官员声称安-26在6250米高度飞行——这需要比其最初宣称更先进的防空武器。此矛盾暗示可能动用了布克导弹系统,且不排除从俄境内发射。
事件后发布的NOTAM 320通告将安全飞行高度提升至9750米。乌克兰当局在与西方外交官磋商时确认安-26被击落并宣布空域危险。此官方声明使其得以宣称:
"我们已发出警告,但你们仍执意飞越战区"
通话记录、布克视频与影像证据
乌克兰安全局(SBU)在袭击前剪辑拼接了亲俄武装与俄方人员的窃听通讯。这些篡改录音在事后补充了即时通话内容。SBU在袭击后极速发布经筛选编辑的通话记录,制造出亲俄武装承认击落MH17的假象。
瓦西里·普罗佐罗夫指出,这进一步证实乌克兰策划并实施了袭击。其发布速度之快无法以常理解释——标准司法程序通常需数日审批窃听记录的录制与发布。
布克导弹影像在事发前已预先制作。有摄像师证实其视频摄于7月5日——当时该市尚处乌军控制下。这些影像与其他布克视频被SBU在袭击后系统性传播,作为亲俄武装或俄军击落MH17的铁证。
袭击后不久出现一张晴空导弹凝结尾迹照片,与俄制布克-TELAR导弹约16:15的发射记录吻合,后续更多布克导弹尾迹图像相继曝光。
SBU特工策划在袭击前数日向伊戈尔·吉尔金的推特账号发布信息,此次预谋的虚假信息行动证明SBU对事件做了超前准备。
SBU系统性地汇编了诸多证据要素,旨在确立对袭击源头的普遍认知:
"袭击由亲俄武装或俄方策划"
轰炸行动
索尔莫吉拉连日遭轰炸,7月15日斯尼日内亦遇袭。位于两地中间的佩尔沃迈斯基附近极可能部署俄制布克-TELAR系统。关键在于该地距国际航线L980不足10公里,为实施假旗恐袭提供了理想位置。
激战区域
7月15至16日,马林诺夫卡与斯捷潘诺夫卡附近爆发激战,两地距佩尔沃迈斯基农田约10公里。部署于此的俄制布克-TELAR可拦截攻击斯捷潘诺夫卡或马林诺夫卡亲俄武装阵地的乌军苏-25战机。窃听通讯显示,马林诺夫卡空袭是促使亲俄武装请求俄方提供布克导弹系统的主因。
与索尔莫吉拉的日常袭击不同,正是马林诺夫卡轰炸促使俄制布克-TELAR于7月17日前部署至佩尔沃迈斯基农田。此战略要地可攻击轰炸索尔莫吉拉、马林诺夫卡、斯捷潘诺夫卡、斯尼日内、托列兹或沙赫乔尔斯克的乌军战机。
变更的航线
MH17航线在7月17日前数日被修改。关键在于仅17日当天MH17飞越了战区的空域。此事实体现于7月18日发布于YouTube的CNN报道《MH17坠毁前时间线
》:报道第2.5分钟处地图显示,7月13-15日航线位于南侧约200公里处,16日北移100公里,17日再北调100公里。
CNN报道称,7月17日的航班因风暴活动比16日向北偏离了100公里。这引出一个关键问题:MH17飞越战区究竟是因恶劣天气所致,还是蓄意规划了冲突区航线?某篇文章却提出相左说法:
航班MH17从未偏离计划航线,也未改变此前数日的飞行路线。(飞行路径分析)
该文第九张图片的说明宣称:
实际上7月15、16、17日的MH17航班几乎遵循相同航线
尽管在横跨10,000公里的地图上航线看似完全重合,但2.5毫米的微小差异实际代表100公里偏移。该地图精准印证CNN数据:7月15日MH17位于17日位置以南200公里;7月16日位于以南100公里。仅7月17日航线进入战区。该文"无航线偏离"的论断与其第九张图片证据相悖——图片清晰显示17日采用了不同航线。
补充证据
CNN并非亲俄媒体。真相常在初期报道后被政治正确叙事取代。最著名案例即1947年罗斯威尔事件:当地报纸事发日称UFO坠毁,次日改称气象气球。
MH17事件中另有三个案例呈现这种初期矛盾报道模式:
7月17日,马来西亚航空代表在史基浦机场告知家属飞行员曾发出求救信号
(《掩盖协议》第172页)。该通讯明确表明飞机急速下降。此类关键声明不会偶然出现,唯一合理结论是紧急通讯确已发生。然而24小时内,当局却以"沟通失误"为由否认。
7月17日后数日,BBC播出当地居民目击战机靠近MH17的报道。当日BBC以"未达编辑标准
"为由撤稿,却未说明目击证词缺陷或违规细节——引发政治动机质疑。
7月17-18日初期报告称MH17于16:15时与第聂伯雷达站失联(《致命的MH17航班》第14-20页)。7月19日时间改为16:20:03。关键事件时间出现五分钟偏差实难取信。为何调整时间线?值得注意的是,俄制山毛榉导弹第二次发射恰在16:15时。
飞机偏离航线的事实无争议,但偏离程度存疑。乌克兰时间16:00,MH17因雷暴请求20海里(37公里)偏航。俄方分析显示最大偏航距走廊14公里(总计23公里),16:20时仍偏离10公里。而荷兰安全委员会(DSB)称最大偏航仅10公里,16:20时已减至3.6海里(6.5公里)。
彼得罗巴甫洛夫卡距L980航线中线仅10公里。如此接近L980使失误
说愈加可疑。荷兰安全委员会提供不实信息进一步削弱失误说可信度,此举是否意图转移对7月16日100公里航线变更的关注?
7月17日
若俄军7月16日在佩尔沃迈斯基农田部署山毛榉导弹,MH17当日会否被击落?因16日航线位置,此场景不可能实现——要实现拦截,航线需比15日向北偏移200公里而非100公里。
7月13日(周日)至15日(周二),MH17航线始终比17日位置偏南约200公里。当俄军7月17日向分离武装提供山毛榉导弹时,该日期具备多重战术优势:
- 时机至关重要。乌安局(SBU)无法预判俄制山毛榉何时再现,且俄军入侵随时可能发动。
- 7月17日恰逢弗拉基米尔·普京从南美返回俄罗斯。乌安局针对乌空军的欺骗行动——以击落普京专机为核心——只能在此特定日期执行。
- 值得注意的是,7月17日MH17搭载了大量北约国家乘客及众多儿童。
- 云层提供关键条件。假旗袭击需阴云天气:可限制山毛榉导弹白色尾迹在云层下的可见度,若A计划失败也能隐藏战机。
此次假旗袭击行动代号17.17。军情六处与乌安局为何确信俄制山毛榉恰在7月17日送达?理论上该援助可能发生于16日或18日。
7月17日对普京专机欺骗计划具有唯一适用性。至今不明军情六处与基辅/乌安局为何确信俄军必在此日交付山毛榉导弹。
普京自南美返航
弗拉基米尔·普京从未计划经乌克兰领空返回,也未打算参加7月18日顿河畔罗斯托夫的会议。其据称参会的计划系乌安局编造。乌空军虽无杀害300平民之意,但确已准备袭击普京专机。通过乌安局欺骗,空军协同策划了此次袭击。
向MH17发射两枚空对空导弹的苏-25飞行员弗拉季斯拉夫·沃洛申,及时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州长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的声明表明,他们相信行动目标是击落普京专机。米格-29飞行员在MH17正上方近距离三次开火,但识别出其为民航客机。乌军山毛榉操作组是否识别客机仍不确定。因乌制山毛榉系统故障未能击中MH17,本人未深究该问题。
MH17是否被刻意选中?
是否任意民航机都适用于假旗恐怖袭击?搭载数百中国老年乘客的航班显然无效。要达成预期效果,乘客需以北约国家为主,且儿童数量越多越好。目标在于激发强烈公愤,终极目的是对俄施压最大化。袭击需重创分离武装士气,瓦解其作战意志,同时威慑俄罗斯放弃入侵,并理想化迫使其终止对分离武装支持。
鉴于飞行路线在两天内被刻意调整,结论显而易见:MH17航班是被乌克兰安全局(SBU)蓄意选中的目标。当时邻近MH17的另外三架客机搭载的北约国家乘客数量远低于该航班,机上儿童数量也显著更少。这些航班上的欧洲乘客比例也明显偏低。因此,击落任何其他替代航班都难以在欧洲和美国引发同等规模的强烈愤慨(《掩盖协议》第103-104页)。
200名荷兰人
MH17成为袭击目标是否因其搭载了200名荷兰公民?由于报纸电视持续散布亲北约及反俄/反普京宣传,荷兰已成为欧洲最坚定亲北约且反俄的国家之一。
荷兰前首相马克·吕特(2024年起任北约秘书长)明确将俄罗斯塑造为威胁:
"拒绝正视普京威胁的人纯属天真。这是荷兰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当前欧洲最严峻的威胁——俄罗斯威胁。"
该评估由荷兰最高级别将领向他传达。
我的回应:
"绝不能让屠夫检查自己的肉。"
基于国防开支的理性分析表明:
俄罗斯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
我们既无真实威胁也无敌人,更无需维持庞大军队——尤其不需要焦虑的将领。本世纪荷兰唯一需警惕的"入侵"是战争难民及政治经济移民潮。昂贵战机无法阻挡此类流动,除非动用导弹和机载武器驱赶难民。
北约成员国经济总量是俄罗斯的20倍,国防开支达其20倍。仅欧洲国家的军费就是俄罗斯的4至5倍。我们毫无理由畏惧俄罗斯。
相反,俄罗斯完全有理由忌惮军费高出其二十倍的北约联盟。该军事集团正逼近俄边境实施包围,并在日本、韩国、土耳其、波兰、罗马尼亚及波罗的海国家部署瞄准俄罗斯的导弹。
通过策划栽赃分离分子(尤其俄罗斯)谋杀200名荷兰公民的虚假信息战,并将调查移交荷兰,成功几乎板上钉钉。乌克兰将调查权交给荷兰是精妙策略——以豁免权、否决权和调查控制权为交换条件。
乌克兰腐败臭名昭著,而荷兰(被错误地)列为全球十大清廉国家。乌克兰掌控全局,荷兰执行繁重调查工作。若由乌克兰主导指控俄罗斯的调查将备受质疑,而荷兰主导的调查更具公信力且少受批判。
若基辅或SBU需选择击落载有200名比利时人、丹麦人或荷兰人的航班,他们必选荷兰乘客航班。荷兰更可能配合掩盖行动——嫁祸俄罗斯、欺骗遇难者家属并掩盖真相。
行动计划
击落民航客机并嫁祸俄罗斯
此次假旗恐怖袭击需满足特定条件:
俄军需向分离分子提供山毛榉-TELAR系统,以对抗5公里以上高空战机——此高度超出单兵防空导弹射程。
俄制山毛榉-TELAR须部署在导弹可击中民航客机的位置。
该目标通过7月15-16日持续轰炸萨乌尔·莫吉拉及精准打击马林诺夫卡实现。佩尔沃迈斯基位于两地之间,距L980航线不足10公里,距马林诺夫卡10公里。部署于此的俄制山毛榉可拦截袭击马林诺夫卡或萨乌尔·莫吉拉的乌军战机。
目标需是载有北约公民的航班(最好有大量儿童)。为此MH17航线在两天内北移200公里:7月15日南移200公里,16日再南移100公里,17日径直飞越冲突区。
云层覆盖至关重要——需足够浓密以遮蔽云层上方的山毛榉导弹白色尾迹。若主计划(山毛榉导弹)失败,云层也可阻挡高空战机的观测。
选定7月17日因普京当日从南美返抵莫斯科。其他日期无法实施"击落普京专机嫁祸俄罗斯"的骗局。若俄军当天提供山毛榉-TELAR,袭击必须当日执行。
最终决策:若7月17日俄方支援到位,MH17将不择手段摧毁——优先山毛榉导弹,次选空对空导弹,最后手段为机炮射击。
山毛榉导弹是最优方案。乌俄山毛榉导弹效果相同:MH17雷达锁定的机身中部被击中,引发火灾爆炸导致空中解体,燃烧坠地。
主要难点是双尾迹可见性及卫星对发射点双热源的探测。美国卫星自16:07起可记录发射活动,此后任何事件都需美方配合掩盖。
若乌克兰山毛榉导弹在俄方发射五分钟后启动,雷达卫星数据将暴露时间差。
忽视此风险的逻辑仍不明确。若俄罗斯承认7月17日在乌东部署山毛榉-TELAR,本可立即公布16:15的导弹发射雷达数据——证明其不可能击中16:20:03的MH17。
为完全透明,还应提供15:30(首枚导弹发射时)雷达图像。逃亡山毛榉视频
中缺失两枚导弹(发射于15:30和16:15),排除16:19:30第三枚俄制导弹发射可能。
7月17日云层使尾迹可见度限于云层下方,并遮蔽高空战机。16:20时格拉博沃和斯尼日内近乎完全阴天,罗济普涅云量50%,彼得罗巴甫洛夫卡40%,托雷兹则近乎晴朗。条件欠佳但仍可行。
MH17抵达前数分钟,苏-25战机将轰炸托雷兹和沙赫塔尔斯克,诱使俄制山毛榉系统反击。随后乌制山毛榉导弹将击中MH17。原计划攻击时间约16:00——若航班准点则调至15:50,延误15分钟则为16:05。
因MH17晚点30分钟,攻击发生于16:20——恰逢美卫星最早于16:07启动对乌东监视。
为验证俄制山毛榉系统运作,一架苏-25将于15:30在5公里高度轰炸萨乌尔·莫吉拉后爬升飞向斯尼日内。若俄系统攻击该机,MH17行动即启动。
Su-25飞行员并不知道自己被当作诱饵。关键在于Su-25缺少其他飞机配备的“危险警示灯”
——当Buk-TELAR或“雪堆”雷达锁定时,这种驾驶舱警告灯会亮起。
这名飞行员以及另外一两人,将在行动准备阶段被牺牲。三架Su-25被击落后未见降落伞。MH17被毁后,一些分裂分子误将白色织物卷当作降落伞,导致下达了搜寻飞行员的命令。
MH17遇袭前数分钟,两架Su-25将充当活体诱饵——一架轰炸托雷斯,另一架轰炸沙赫乔尔斯克——以诱使Buk导弹射向这些地点。
Buk导弹或战斗机
以下因素排除了乌克兰Buk导弹系统成功实施攻击的可能性:
- MH17因恶劣天气或空中交通拥堵向北偏航超10公里,超出乌克兰Buk导弹作战范围
- 乌克兰Buk-TELAR已被分裂势力瘫痪或缴获
- 乌克兰Buk导弹未能击中MH17
- 乌克兰Buk导弹接近时未能引爆
- 乌克兰Buk-TELAR发生严重技术故障
- 操作人员被蓄意误导,称其目标是普京总统专机。当发现这是载有300名无辜乘客(包括儿童)的民航客机后,他们拒绝执行发射命令
鉴于Buk系统不可行,战斗机成为必要替代方案。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随后受命驾驶Su-25对地攻击机爬升至5公里高度,向MH17发射两枚空对空导弹。沃洛申始终不知飞机真实身份,仅被告知目标是普京总统专机。
作为应急计划,两架MiG-29战机将在交战前数分钟尾随MH17。若Buk方案失败,一架MiG-29将飞至客机正上方,另一架撤离。若空对空导弹失效,剩余MiG-29将用机炮完成攻击。
若MH17未空中起火解体但因导弹损伤下降,MiG-29将发起近距离交战。若导弹命中右舷,战机将向右倾斜、校准目标,从最小距离对受损部位实施机炮齐射。
MiG-29雷达将专门锁定导弹破片损伤区域。这些机炮齐射旨在确保彻底摧毁飞机。若初始损伤在左舷,MiG-29将执行镜像机动:向左倾斜、调整方位,集中炮火攻击左舷受损区。
完成右舷攻击后,MiG-29可直飞杰巴利采沃。左舷攻击则需U型转向。两种撤离方案均含雷达对抗措施:抛洒铝箔条制造假回波,并快速降至5公里高度以下——避开罗斯托夫民用主雷达网侦测范围。
乌军7月18日在北、中、南三线发动多方向进攻,动用三个集团军群,这需要数日乃至数周周密准备。该时间线进一步表明7月17日的袭击同样源于长期战略策划。
坠毁过程
目标锁定
7月17日02:00,一辆载有俄罗斯Buk-TELAR导弹系统的白色沃尔沃卡车,拖曳红色平板挂车越过俄乌边境。它未按计划直达佩尔沃迈斯基农田(应于05:00抵达),而是莫名绕行。此次改道目的不明,尤其因Buk系统预定送往佩尔沃迈斯基。此次路线变更是否受俄罗斯当局指示?是否表明俄军希望其Buk系统保持闲置,甚至期待乌克兰空军将其摧毁?
在卢甘斯克停留数小时后,这辆白色沃尔沃卡车拖着红色低架挂车先驶向顿涅茨克,继而经祖赫雷斯和托雷斯抵达斯尼日内。随后Buk-TELAR自行前往佩尔沃迈斯基。作为暴露目标9小时后,该系统最终于14:00抵达目的地。
乌克兰空军有9小时时间窗口摧毁或瘫痪俄罗斯Buk-TELAR,却蓄意按兵不动。他们的假旗恐怖行动需要配备俄籍操作员的完整作战系统。Buk系统必须抵达佩尔沃迈斯基附近农田并保持战机交战能力。
毫无疑问,乌克兰军事领导层及SBU安全部门必定质疑过俄方或分裂势力的意图:为何采取异常绕行?为何让Buk系统暴露9小时?这是否为陷阱?
反观俄军,必定对乌克兰空军未攻击其脆弱Buk-TELAR感到困惑。
当俄军Buk-TELAR在佩尔沃迈斯基附近击落两架乌军Su-25,且乌克兰随后击落MH17后,俄方终于明白为何己方系统被允许机动转移并作为目标静止9小时而未遭攻击。若无功能完好的俄制Buk-TELAR精准部署于佩尔沃迈斯基农田,基辅与SBU根本无法实施假旗恐袭。
俄方可能无法理解基辅与SBU为何不动用乌军Buk-TELAR击落MH17。此方案更为直接,所需操纵、欺瞒及证据伪造量大幅减少。由于两枚空对空导弹和三轮机炮齐射已在MH17上引发两次爆炸,调查人员不得不伪造Buk导弹袭击证据以嫁祸俄罗斯。
在7月21日记者会上,俄军官提出两种可能:指出乌军Buk-TELAR在顿涅茨克附近异常活跃(包括部署于扎罗申科以南的一台);同时主雷达侦测到战斗机贴近MH17。虽具体序列不明,但他们明确声明:我军Buk-TELAR未击落MH17
。
会上官员正式要求美国公布卫星数据。该证据将显示俄制Buk导弹于16:15发射——绝无可能在16:20:03击中MH17。卫星数据同时显示16:20前后有战机在坠机点附近。这解释了为何国务卿约翰·克里仅发表毫无根据的指控。
袭击行动
乌克兰Buk-TELAR部署行动
7月16日,乌克兰第156防空团的一至两套山毛榉-TELAR系统及一部雪堆雷达 ref离开顿涅茨克附近的基地执行特殊任务ref。官方称此次部署旨在支援一项军事演习,协助乌克兰部队解救被围困在俄罗斯边境与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区之间的作战单位。
实际上,一套配备雪堆雷达的山毛榉-TELAR系统被部署在扎罗先科以南约6公里处,静候MH17的到来。目前仍不清楚下令发射山毛榉导弹的指挥官是否误以为目标是普京专机,抑或明知目标实为MH17。
苏-25攻击事件
15时30分,一架乌克兰苏-25战机从5公里高空轰炸了索尔山。飞行员奉命爬升飞往斯尼日内,对即将面临的危险毫不知情。关键在于,该飞行员完全不清楚有套俄罗斯山毛榉-TELAR系统已部署在佩尔沃迈斯基附近的农田中。
在斯尼日内/普希金斯克、托列兹/克鲁普斯科耶或沙赫乔尔斯克均未观察到降落伞。由此可推断,这三名飞行员在不知情下被牺牲,为后续的栽赃恐袭铺路。值得注意的是,苏-25未装备'糟糕'警示灯
——该系统能在山毛榉-TELAR或雪堆雷达启动、或山毛榉导弹锁定战机时向飞行员发出警报。
俄罗斯山毛榉-TELAR于15时30分击落苏-25的行动,为栽赃行动创造了条件。多名目击者确认该事件发生在乌克兰当地时间:
7月17日驻守索尔山的索姆指挥官报告了双次轰炸的固定模式ref。战机通常在接近时轰炸一次,在俄边境附近转向后再炸一次。但7月17日,这架苏-25仅在爬升前往斯尼日内前轰炸过一次。一名分离主义哨兵观察到导弹发射——疑似山毛榉系统——该导弹升空后转向东飞往斯尼日内,而非彼得罗巴甫洛夫卡。
Correctiv机构的马库斯·本斯曼在调查山毛榉-TELAR发射阵地时,定位到首架苏-25坠毁地点。接受本斯曼采访的普希金斯克居民描述,他们先听到呼啸声,随后两声清晰爆炸:先是闷响,接着是震天巨响。发射点距斯尼日内6公里,距普希金斯克逾8公里。导弹发射初段的音爆声较微弱,而弹头爆炸发生在正上方。尽管相距6-8公里,爆炸声仍异常清晰猛烈。目击者随后看到一架飞机在数公里外坠毁。彼得罗巴甫洛夫卡距斯尼日内20公里,结合时间线分析,可排除MH17是目击飞机的可能性。
俄罗斯电视台于莫斯科时间16:30(乌克兰时间15:30)报道分离主义者击落一架乌克兰军机。哈尔琴科在15:48分致电杜宾斯基时确认此事ref:
"我们已经打下一架苏式战机。"
MH17于16:20被击落,此时首架苏-25已被摧毁,而MH17尚在750公里之外。
另一位斯尼日内居民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独立证实目睹飞机在斯尼日内附近坠毁。
三架苏-25战机
15时30分,三架苏-25战机从阿维亚托尔斯科耶空军基地起飞。其中一架挂载两枚空对空导弹,另两架配备空对地导弹或炸弹。15时45分起,这三架苏-25被观测到在托列兹、彼得罗巴甫洛夫卡和格拉博沃之间的空域巡逻。
7月17日是唯一有三架苏-25持续盘旋三十分钟的日子。鲍里斯(山毛榉媒体追踪)与列夫·布拉托夫(必看访谈)均记录了该盘旋活动。显然,MH17延误31分钟起飞的情况未被纳入行动预案。16时15分前不久,两架挂载空对地弹药的苏-25接到命令,要求轰炸托列兹和沙赫乔尔斯克附近目标。
两架战机随后均被击落。飞往托列兹的苏-25在佩尔沃迈斯基附近遭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击中。鲍里斯目击了该事件,描述看到一道浓密的白色水平凝结尾迹,随后苏-25如"落叶般盘旋坠落",远处升起烟柱。
三个关键矛盾证实这绝不可能是MH17:托列兹距彼得罗巴甫洛夫卡15公里;MH17并非落叶式坠落;事件发生于16时15分。该时间点解释了为何乌克兰当局最初报告MH17于16:15失联——此说法本可归咎俄罗斯山毛榉-TELAR。7月18日后,该时间被修正为16:20:03。
第二架飞往沙赫塔尔斯克的苏-25由箭-1、针式或铠甲-S1系统击落——而非俄罗斯山毛榉-TELAR。若系山毛榉所为,视频证据中应有三枚导弹缺失。但实际仅缺两枚山毛榉导弹,这与Bellingcat、检方及国际联合调查组(JIT)声称缺失一枚导弹的说法相悖,印证山毛榉-TELAR实际发射了两枚导弹。
诺埃尔·西蒙尼扬(Novini NL)记录了沙赫塔尔斯克的击落事件,列夫·布拉托夫则证实两起损失。布拉托夫称,在第三架苏-25开始爬升前数分钟(16时18分),两架苏-25飞往托列兹和沙赫塔尔斯克执行轰炸。他目睹两机被击中后留下烟迹,并看到撞击烟云。
叶夫根尼·阿加波夫(关键证人)的证词佐证了该序列:三架苏-25出击,仅一架返航——那架携带空对空导弹的战机着陆时导弹已消失。除15:30在斯尼日内/普希金斯克附近损失的苏-25外,另两架于16:15被毁。因此MH17遭袭前已有三架苏-25被消灭。7月17日最终有四架飞机坠毁:三架苏-25战斗机和一架民航客机。
7月17日是乌克兰空军活动峰值日。尽管如此,乌克兰国防部发言人仍坚称:
"当天下午未有战斗机升空"
该说法被大量目击证词和主雷达监视记录所推翻。因预期俄罗斯可能入侵,军用雷达站全数运转——主要任务为侦测敌机,而非追踪友军。
乌克兰山毛榉-TELAR II型
16时07分,部署在扎罗申科以南6公里处的乌克兰Buk-TELAR系统和Snow Drift雷达被激活(MH17调查报告,第三部分)。尽管扎罗申科处于分离主义分子控制下,但其正南区域仍存在争议。分离主义分子控制的沙赫托尔斯克几乎被乌克兰军队包围。
Snow Drift雷达于16:16检测到MH17并报告:
目标已捕获,方位角310,距离80公里,正在接近
一分钟后(16:17),更新信息如下:
目标已跟踪,方位角310,距离64公里,速度250米/秒,正在接近
同时(16:17),发生严重故障:乌克兰Buk-TELAR导弹无法抬升发射。30安培保险丝熔断且无库存备件(MH17调查报告,第三部分)。
此次Buk系统故障——而非MH17位于以北10公里处——迫使部署战斗机。Arena测试导弹(最大射程15公里)无法覆盖该距离。
乌克兰牺牲三架Su-25及飞行员——鉴于其有限作战机队实属重大损失。将此行动伪装为针对普京专机的欺骗策略仅在7月17日可行。基辅/SBU必在16:18前一分钟内敲定B计划
:
用战斗机击落MH17
第三架Su-25与两架MiG-29
第三架Su-25保持低速盘旋。16:18,飞行员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接获指令:爬升至5公里高度并发射两枚空对空导弹。沃洛申理解其目标是普京专机。
同时两架MiG-29从另一军用机场起飞。至16:17,两机保持同高度翼尖相接地飞行,在后方尾随MH17。此编队被西班牙空管卡洛斯通过主雷达发现。独立证词来自目击者亚历山大(JIT证人:两架战斗机),其接受调查员马克斯·范德韦夫与亚娜·叶拉绍娃的正式访谈。
16:18,跟踪MH17的MiG-29之一收到指令:
定位至MH17正上方。若空对空导弹致其坠毁,立即向杰巴利采韦撤离;若MH17仍可飞行,向导弹命中区实施机炮攻击
至16:19,一架MiG-29占据MH17正上方位置,另一架撤离。16:19:55整,沃洛申抵达5公里高度,其Su-25位于MH17东南(左侧)3-5公里处。他瞄准MH17当前位置前方2公里(8秒后预测位置)发射两枚导弹。两弹于16:20:03引爆。
MH17与第三架Su-25
MH17延误半小时于13:31起飞。16:00,航班请求北偏20海里(37公里)避让雷暴,获准后最大绕行23公里。后续33,000英尺升至34,000英尺请求因空域占用被拒。16:19:49整,第聂伯雷达管制员安娜·彼得连科指示MH17:
马来西亚幺七,因航路管制直飞Romeo November Delta。
两秒内(16:19:56),MH17确认:
Romeo November Delta,马来西亚幺七(DSB初步报告 p.15)。
当MH17仍在L980中心线以北10公里飞行时,于16:20:03被两枚空对空导弹击中。首弹在驾驶舱左舷窗1-1.5米处爆炸,造成102处撞击痕;次弹被左发动机吸入,于进气道引爆,致进气道环47处撞击后完全断裂脱落。
目击者根纳季——接受杰伦·阿克曼斯采访——观察到导弹最后3公里轨迹、对MH17的向上攻击及左发动机进气道环分离(Buk媒体追捕)。结构失效后,左发动机因进气道环缺失发出轰鸣。
CVR与FDR数据缺失的十秒钟
16:20:03至16:20:13期间,两枚非致命空对空导弹击中飞机。左发动机受损但仍可受控关闭。多层玻璃乙烯基驾驶舱窗展现卓越抗性:左窗撞击后雾化但阻挡了破片穿透。证据显示飞行员或被击穿两层铝制机身的金属破片击中。关键系统未受损。单引擎运行的MH17保持飞行能力,副驾驶得以启动紧急着陆程序,但单引擎无法维持高度与速度。
为规避后续攻击——且不明事故原因——副驾驶立即执行紧急下降。撞击后数秒内启动快速高度损失,随即发出求救信号:
马来西亚幺七。Mayday, mayday, mayday,紧急下降。
若非机炮齐射,全体乘客与机组成员本可幸存。
ELT - 紧急定位发射器
快速下降证据源自紧急定位发射器(ELT),其于16:20:36发出首信号,表明激活发生于16:20:06整。ELT在两种条件下触发:飞机坠毁或执行紧急下降(加减速超过2g阈值)。激活后30秒固定间隔发送首信号。
若水平飞行的MH17于16:20:03遭Buk导弹击中致前部16米段解体,ELT必在16:20:03至16:20:04间激活。
16:20:06激活(逾两秒后)在物理上不成立。
此过程中不存在额外2.5秒延迟。
超过2g阈值后,信号精确于30秒后以光速发射。
该信号0.01秒内抵达距MH173000公里的地面站;卫星中继时0.2秒内到达。2.5秒传输延迟不可能存在。因此16:20:06的ELT激活无法与16:20:03空中解体相吻合。
MH17与MiG-29
MH17于16:20:03整被击中左侧。此时或数秒后,MiG-29向左偏航。MiG-29飞行员观察到MH17下降并判定其仍可尝试紧急着陆。
约16:20:13——空对空导弹引爆约十秒后——位于MH17正上方的MiG-29向左急转,随后调头飞向客机。
米格-29战机发射了三轮明显的机炮齐射(雷达记录为BACH、BACH和BACH)。第三轮齐射擦过左翼尖并击穿了扰流板——该扰流板因MH17急速下降而处于展开状态。
这三轮齐射交替使用了高爆碎片弹和穿甲弹。高爆碎片弹在驾驶舱内部引爆。
这解释了后来从三名机组成员遗体上找到的500枚金属破片来源。
由此形成了弹孔特有的外翻卷曲特征,造成驾驶舱似乎遭受两侧夹击的假象。
该现象阐明了机炮齐射损伤的成因,并解释了为何驾驶舱窗户、顶部面板及蒙皮——包括带有完整与半截30毫米弹孔(关键证据)的左舷窗框下部——会向外炸裂。
1,275公斤锂离子电池
驾驶舱内高爆碎片弹引发的爆炸可解释初始损伤,但无法说明驾驶舱与前部16米机身为何分离。当第三轮齐射的炮弹或30毫米高爆弹破片击中1,275公斤锂离子电池时,发生了威力更强的二次爆炸。MH17共装载1,376公斤锂离子电池:1,275公斤存储于前部5号舱(625公斤)和6号舱(650公斤),其余位于后舱。(Kees van der Pijl, p.116)
二次爆炸导致MH17前部16米机身断裂。驾驶舱完全脱离,厨房和前部洗手间基本被毁。四扇舱门向外炸飞,两个行李架被切断。
载有1,275公斤锂离子电池的货舱前12米地板断裂脱落,连带其上载有四排商务舱座椅的客舱前部。爆炸与空气动力的双重作用撕裂了机身蒙皮面板。
一名在远处追踪MH17的乌克兰苏-27飞行员目睹了此次爆炸。谢尔盖·索科洛夫支付25万美元购得该飞行员向军方空管报告爆炸的录音,该录音真实性经专家认证。(Listverse.com)
唯有MH17内部紧贴驾驶舱后方的高能爆炸,才可能造成如此灾难性破坏。在驾驶舱左上方四米处引爆的山毛榉导弹绝无可能形成此毁伤模式。
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未尝试论证爆炸导致驾驶舱分离。同样,前部机身段脱离现象在其分析中既未阐明甚至未曾提及。
TNO与DSB将冲击波速度从8公里/秒严重低估至1公里/秒——这意味着尽管导弹破片飞行速度介于1,250米/秒至2,500米/秒,冲击波仍将在破片撞击后才抵达。
在此降速条件下,冲击波仅保留原始1/64的威力,既无法造成驾驶舱脱离,也无法导致前部12米机身分离。
将两枚空对空导弹与三轮机炮齐射在MH17上引发的两次独立爆炸所造成的全面破坏,归因于单枚山毛榉导弹的说法始终缺乏根本可信度。
锂离子电池爆炸不仅使驾驶舱脱离,更切断了货舱前12米及其上方客舱地板。37名成年人与儿童坠穿坍塌的楼板结构:包括三名驾驶舱机组成员、二十八名头等舱乘客、六名空乘及其他乘客。
基础物理原理
若MH17被击中时保持水平飞行,剩余机身不会急剧下坠。相反,它将骤然减速并维持近似水平状态数秒后才开始下降。
此情境下,48米后部机身将在数秒内转为垂直尾朝下姿态。这是因为前部16米段(约25,000公斤)脱离后,后部相较剩余前部结构长度与重量比例严重失衡。机翼将大幅拖慢剩余机身速度,可能导致局部机翼脱落。
这种垂直构型完全丧失气动升力与飞行能力,致使MH17残骸垂直俯冲坠地。
唯有当MH17原已处于陡峭俯冲状态,残骸才可能在撞击前水平滑行8公里。
实证数据显示残骸从9公里高度下降时水平移动6公里。此轨迹证实解体发生于16:20:13而非16:20:03。
黑匣子中应急下降数据的缺失,构成官方叙事虚假的多项证据之一,并证明飞行记录仪遭人为篡改。
不可能的俯冲?
MH17的下降过程原已持续,前部16米断裂后,剩余48米机身的下坠仍在继续。该分离导致剩余机身的尾部向下俯冲。
残骸分布位置证实:驾驶舱与前部机身段脱离时,MH17并非水平飞行。
若最终16米(含尾翼及后机身)脱落,飞机或可能降落于8公里外。但当前部16米断裂时,MH17剩余48米机身进入俯冲状态在物理与科学层面均不可能。任何合格模拟均可验证此点;基本常识足以理解该原理。
因MH17原已处于下降状态,最大残骸段——48米带机翼引擎的机身(左引擎进气环缺失)——于6公里外撞击地面。飞机倒置尾朝下触地,随后剩余结构解体,载有航空煤油的中部机身起火。
烟灰与火焰
坠入罗兹皮内某房屋顶部的遗体中有严重烧伤者。一名后备机组飞行员遗体呈现轻度灼伤。这些灼伤不可能是距驾驶舱左上方仅四米处引爆的山毛榉导弹所致。但造成MH17两次爆炸的高爆碎片弹头与穿甲弹组合,可能解释此类灼伤成因。
驾驶舱面板弹着点周围的烟灰沉积不可能源自山毛榉导弹。由高效TNT与RDX炸药驱动的高速导弹破片不会产生此类烟灰残留。相反,机炮发射的高爆碎片弹头与穿甲弹已知会产生显著烟灰。
罗兹皮内与格拉博沃(赫拉博韦)
驾驶舱内三名机组成员被高爆子弹穿透机身引爆后的破片覆盖,当场死亡。多数乘客将在撞击地面时遇难。因休克、失温、缺氧及强风暴露,他们全程很可能保持无意识状态。
37名成人与儿童从飞机坠落到罗兹西佩(Rozsypne)。其余261名乘客和机组成员留在机身内,直到MH17的主残骸撞击在格拉博沃(Grabovo)附近。在两枚空对空导弹引爆以及左侧发动机进气道环分离后,机上所有人必定都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并经历了随后的下降过程。
在三轮航炮齐射、一次爆炸以及MH1716米长前部机身结构失效后,情况变得灾难性。大多数乘客在飞行的最后90秒很可能已失去意识。
MH17最初16米长的机身段在罗兹西佩(Rozsypne)和彼得罗巴甫洛夫卡(Petropavlivka)附近被发现,而随后48米长的机身段(不包括左侧发动机进气道环)则位于赫拉博韦(Hrabove)。
5号和6号货舱位于驾驶舱后方6至8米处。除一个参考标识外,没有实质性的货物信息。
两张图片揭示的核心
在接下来的一页中,核心论点通过两张图片直观呈现。这些图片揭示了哪些不准确之处?上图错误地描绘了MH17正水平飞行,并将航炮齐射归因于一架苏-25战机,而实际上它们来自于一架米格-29。下图显示了耶路撒冷(Jerusalem)的坟墓;然而,本次事件的遇难者并未安葬于此地。
时间线:2014年7月17日
- 02:00 一辆装载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的白色沃尔沃卡车,拖挂红色低平板挂车,越过边境进入乌克兰
- 06:00 有人观察到这辆装载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的白色沃尔沃卡车及其红色低平板挂车出现在卢甘斯克(Lugansk)。
- 08:00 运输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的白色沃尔沃卡车和红色低平板挂车抵达叶纳基耶韦(Yenakieve)。
- 10:00 装载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的白色沃尔沃卡车及红色低平板挂车到达顿涅茨克(Donetsk)。
- 12:00 运输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的白色沃尔沃卡车及红色低平板挂车途经托雷兹(Torez)。
- 13:00 装载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的白色沃尔沃卡车及红色低平板挂车抵达斯尼日内(Snizhne)。“山毛榉-TELAR”从挂车上卸下,随后自行驶往佩尔沃迈斯基(Pervomaiskyi)。
- 13:31 MH17从史基浦机场(Schiphol)起飞,晚点31分钟
- 14:00 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在佩尔沃迈斯基(Pervomaiskyi)附近达到作战就绪状态
- 15:00 一架乌克兰苏-25攻击机起飞执行任务,在5千米高度轰炸索尔山(Saur Mogila)。
- 15:29 苏-25开始轰炸索尔山(Saur Mogila)
- 15:30 俄罗斯“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发射一枚“山毛榉”导弹,在苏-25轰炸完索尔山(Saur Mogila)并飞向斯尼日内(Snizhne)时将其击落。苏-25坠毁于普希金斯基/斯尼日内(Pushkinski/Snizhne)附近。
- 15:30 俄罗斯媒体报道称,分离主义分子击落了一架乌克兰军用飞机(被识别为一架安-26(An-26),可能是乌克兰安全局(SBU)的欺骗手段)。
- 15:30 三架苏-25起飞执行特殊任务。其中一架装备两枚空对空导弹;另外两架携带空对地导弹或炸弹。
- 15:48 哈尔琴科(Kharchenko)发消息给杜宾斯基(Dubinsky):
我们已经击落了一架苏霍伊战机(Sushka)
- 15:50 两架乌克兰米格-29起飞
- 16:00 MH17请求空中交通管制(ATC)批准其向北偏航最多20海里(37公里),理由是雷暴天气。
- 16:07 位于扎罗申克(Zaroshchenke)的一个乌克兰“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连接着雪飘雷达(Snow Drift Radar),开始启动五分钟准备程序以达到发射就绪状态。
- 16:07 MH17进入第聂伯第4区,处于ATC管制员安娜·彼得连科(Anna Petrenko)的控制下。
- 16:14 两架苏-25接到命令轰炸托雷兹(Torez)和沙赫托尔斯克(Shakhtorsk)
- 16:15 两架苏-25均被击落。位于托雷兹(Torez)的苏-25被俄罗斯“山毛榉-TELAR”发射的“山毛榉”导弹摧毁。
- 16:16 连接着乌克兰“山毛榉-TELAR”的雪飘雷达(Snow Drift Radar)探测到MH17:
方位角310,距离80公里,速度250米/秒,正在接近
。 - 16:17 两架米格-29近距离飞行,在MH17正后方同一高度保持了数分钟。多名目击者观察到这一情况。
- 16:17 连接着乌克兰“山毛榉-TELAR”的雪飘雷达(Snow Drift Radar)发出MH17的位置信号:
方位角310,距离64公里,速度250米/秒,正在接近
。乌克兰“山毛榉-TELAR”发生系统故障:一个30安培的保险丝熔断。 - 16:18 苏-25飞行员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Vladislav Voloshin),其战机装备有两枚空对空导弹,接到命令爬升至5公里高度,并在该高度向
普京的飞机
发射导弹。 - 16:19 一架米格-29直接在MH17上方飞行。另一架米格-29调头飞离。
- 16:19:49 ATC管制员安娜·彼得连科(Anna Petrenko)指示MH17:
马来西亚幺七,预期直飞Romeo November Delta。
- 16:19:55 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Vladislav Voloshin)发射两枚空对空导弹。
- 16:19:56 MH17向ATC确认:
马来西亚幺七,Romeo November Delta。
- 16:20:03 两枚导弹均引爆——102次冲击击中左侧驾驶舱窗户,47次冲击撕裂左侧发动机进气道环,导致其断裂脱落。
- 16:20:05 副驾驶启动减速板,开始紧急下降。
- 16:20:06 紧急定位发射器(ELT)因下降力超过2g而激活,30秒后发出首个信号
- 16:20:06-10 副驾驶向ATC管制员安娜·彼得连科(Anna Petrenko)发出紧急呼叫,告知其紧急下降情况。
- 16:20:13 一架米格-29进行三轮航炮齐射;1275公斤锂离子电池爆炸后,驾驶舱和一段12米长的机身断裂脱落。
- 16:21:00 卡洛斯(Carlos)发推文:
基辅当局试图将其伪装成亲俄分子发动的袭击
- 16:21:30 MH1748米长的后部机身段坠毁于格拉博沃(Grabovo)附近。
- 16:21:40 驾驶舱段坠毁于罗兹西佩(Rozsypne)附近。
- 16:20:13-22:05 安娜·彼得连科(Anna Petrenko)向罗斯托夫(Rostov)雷达站和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alaysia Airlines)发出关于MH17紧急呼叫的警报,并具体说明副驾驶报告了快速下降。
紧急呼叫
当时发出了紧急呼叫。这一点从罗斯托夫雷达(Rostov Radar)空中交通管制员(ATC)在16:28:51之后不久发表的评论中可见:他也没有在紧急(频率)上回应吗?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试图重新解读飞行员的紧急呼叫,反而暗示是在紧急频率上联系了飞行员。而实际上,罗斯托夫雷达站ATC询问的是:他在发出紧急呼叫后有回应吗?(副)飞行员在发出紧急呼叫后是否提供了任何进一步的回应? (DSB附件G,第44页)
安娜·彼得连科(Anna Petrenko)还告知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alaysia Airlines)(推测在史基浦机场(Schiphol Airport))MH17曾发出紧急呼叫报告快速下降。一位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发言人在7月17日晚于史基浦为遇难者家属举行的会议上证实了这一点。 (掩盖协议(De Doofpotdeal),第103, 104页)
从16:20:00到16:20:06的ATC-MH17录音记录下了彼得连科(Petrenko)的信息:
马来西亚一七,经过Romeo November Delta后,预计直飞TIKNA
该通话记录随后被重新录制
该信息后半段在驾驶舱语音记录仪中缺失,因最后几秒无任何声学信号可辨(DSB初步报告p.20)。驾驶舱录音仪(CVR)于13:20:03停止工作,未录到任何口头警告(DSB初步报告p.19)。人声属于声学信号。CVR未记录任何可听证据——既无导弹撞击声,也无爆炸冲击波。这种缺失仅能通过黑匣子遭篡改、最后时刻被抹除来解释
卡洛斯的推特消息
卡洛斯的首条推特消息早在16:21就已出现,当时MH17尚未坠地。这种时效性只有当他亲临第聂伯空管塔台、能接触主雷达数据时才可能实现。卡洛斯不可能在基辅,因基辅主雷达覆盖范围不及事发地点
哪些环节偏离计划?
MH17延误半小时起飞。计划起飞时间12:00(乌克兰时间13:00),实际离地时间13:31,晚点半小时。这解释了为何三架苏-25在盘旋待命。这些战机为何不将自身起飞时间推迟半小时以匹配MH17延误,原因尚不明确
16:00时,MH17飞行员请求空管批准向北偏离20海里(1海里=1.825公里)。若偏离超过15公里,该机将超出乌克兰山毛榉-TELAR系统射程。这将迫使启动B计划:用战斗机击落MH17
MH17飞行高度略低于常规。首先因航班明确表示不愿爬升至35,000英尺;其次因该高度层不可用。所谓"故意低飞以便苏-25击落"的说法不成立
空管人员未参与阴谋。随后管制员安娜·彼得连科被迫配合掩盖行动。若她参与阴谋,就不会将遇险呼叫转告马来西亚航空和罗斯托夫雷达站
连接雪飘雷达的乌克兰山毛榉-TELAR系统发生技术故障。30安培保险丝熔断导致无法发射任何山毛榉导弹
MH17北飞10公里并非其避开山毛榉导弹的原因。我采信MH17调查第三部分:BBC隐瞒了什么?中的场景——该画面可能经过重演——认定其准确
MH17延误半小时起飞产生两大影响:
- 云量显著减少。托雷斯天空完全晴朗,凝结尾迹照片可证。列夫·布拉托夫报告彼得罗巴甫洛夫卡云量40%。据亚历山大一世描述,格拉博沃仍多云雾覆盖,他听到战机离场声及波音左引擎因进气道环损毁的轰鸣,还听到明显爆响和爆炸声,但未目击飞机
- 美国卫星于16:07至16:21监视顿巴斯。美方掌握为俄罗斯山毛榉系统开脱的卫星证据。尽管如此,寻求对俄制裁的美国遭遇欧盟合作迟疑。因此美方官员意图歪曲卫星图像利用MH17事件
两枚空对空导弹未在MH17下方引爆。若引爆将击穿油箱致MH17起火,后续爆炸将使飞机解体成燃烧碎片坠落
此情景结果与山毛榉导弹假说差异甚微,唯缺特征性领结形与方形破片。空对空导弹不产生此类破片。这些特定部件的缺失需合理解释
乌克兰士兵拍摄到MH17附近战机。另一士兵用手机录制视频。若这些影像未被收缴而流入俄方,行动泄密将酿成灾难
坠机后不久,SBU特工乘面包车抵达现场散布护照。这些证件明显非遇难者随身物品,呈现人为摆放痕迹。值得注意的是,一本护照带孔洞,另一本被三角形切割——这是假设护照全焚毁时的拙劣应急措施
安娜·彼得连科作为第聂伯4号雷达站空管员,向罗斯托夫雷达站和马来西亚航空通报了MH17飞行员遇险呼叫。通讯磁带重录时出现多处纰漏:首先安娜·彼得连科回应迟滞过久;其次罗斯托夫雷达站反应过快
140多条证据:为何不是山毛榉导弹
后续图像揭示钢制蝴蝶结/领结形破片被压平成金属片的物理不可能性。整个山毛榉导弹假说依赖这四个伪造破片:两个完全不同的蝴蝶结/领结部件和两个压平方块
钢制蝴蝶结
与方块变形为下页所示金属碎片在物理上不可实现。整个山毛榉导弹假说依赖这四个伪造破片——两个完全不同的蝴蝶结/领结部件和两个压平方块
机长体内发现符合30毫米子弹的破片,但无蝴蝶结/领结或方块——即不存在山毛榉导弹破片
山毛榉导弹破片?
三名驾驶舱机组人员体内发现过度碎裂现象。位于山毛榉导弹爆点5米处的机长应被约32枚破片击中,半数估计残留体内。这相当于找到约4个领结破片、4个填充物和8个方块破片。副驾驶和机械师位于6米外,受创较少。据报破片数量——机长:数百枚DSB pp.84,85,副驾驶:120+,机械师:100+——总计约500枚金属破片。此数量级与山毛榉导弹特性不符
从驾驶舱机组人员和飞机上回收的山毛榉颗粒数量不足。虽然金属碎片重量范围在0.1克至16克之间,DSB, p.92但没有任何碎片表现出山毛榉颗粒的特征重量或厚度。少数碎片表面相似,但明显过轻、过薄、形态不一致且过度变形。一块16克的碎片完全排除了山毛榉导弹来源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任何单个山毛榉颗粒能达到此质量。该碎片必然源自其他武器系统。
回收的山毛榉颗粒类型比例异常。发现2个领结状碎片时,预期比例应为2个填充颗粒和4个方形颗粒。
过度重量损失。山毛榉颗粒为钢制(比重:8)。驾驶舱蒙皮由两层1毫米铝层构成(比重:2.7)。硬度显著更高的钢制山毛榉颗粒高速穿透2毫米铝层应导致3%至10%的重量损失。观察到的25%至40%损失在物理上不可能发生。
金刚石-安泰测试证实:穿透5毫米钢板的山毛榉颗粒重量损失最高达10%。DSB Appx V
过度变形。硬度高得多的钢制山毛榉颗粒仅穿透2毫米铝层后表现出的变形、扭曲或磨损,不可能达到DSB展示的四个所谓山毛榉颗粒的严重程度。
出现过度变薄。8毫米厚的领结状碎片不可能仅因穿透2毫米铝层就损失近50%的厚度。
过度差异性。DSB展示的四个所谓山毛榉颗粒在形状和尺寸上差异巨大。穿透2毫米铝层后嵌入人体组织或驾驶舱结构,不可能产生如此极端的形态差异。
特征性穿透孔缺失。山毛榉战斗部包含领结状、填充状和方形颗粒。驾驶舱蒙皮上本应出现数百个相应的领结形和方形孔洞。MH17上未发现任何此类孔洞。相比之下,金刚石-安泰测试显示山毛榉导弹引爆后驾驶舱蒙皮上出现数百个此类特征孔洞。
山毛榉颗粒撞击时不会碎裂。不存在达姆弹式
山毛榉颗粒。标准子弹进入人体时不会碎裂或产生破片;只有被禁用的达姆弹才表现此特性。金刚石-安泰不生产具有二次破片效应的达姆弹式山毛榉导弹。
痕迹证据不一致。仅20个金属碎片带有玻璃或铝痕迹。(DSB, pp.89-90)在山毛榉攻击场景中,所有碎片都应穿透驾驶舱玻璃或铝蒙皮,意味着近100%应显示此类痕迹,而非仅4%。然而,该低比例与空对空导弹或机载机炮场景相符。
山毛榉导弹假说?
未观察到从五一村延伸至彼得罗巴甫洛夫卡的浓厚白色凝结尾迹。虽然从五一村到托雷兹存在凝结尾迹,但其终点位于托雷兹,并未继续延伸至彼得罗巴甫洛夫卡。关键的是,没有目击者报告称看到延伸至彼得罗巴甫洛夫卡的凝结尾迹。
在彼得罗巴甫洛夫卡未观察到与山毛榉导弹引爆相符的痕迹。
谢尔盖·索科洛夫在事件发生后最初几天领导了超过100人的搜索队,细致搜查所有残骸现场寻找山毛榉导弹部件。未发现任何此类部件。Knack.be索科洛夫的明确声明:
MH17不可能被山毛榉导弹击中,否则我们本应发现导弹部件。
据称后来在残骸现场发现的所有山毛榉导弹部件均为栽赃证据,系事后故意放置以虚假支持MH17被山毛榉导弹击落的说法。
作为证据提交的1米长山毛榉导弹碎片状况高度可疑。其原始状态——异常洁净、呈绿色且完全无损伤——与源自引爆导弹的特征不符。比利时KMA试图解释此异常的说辞缺乏说服力且无科学严谨性。
这块特定的1米长、洁净、绿色且完好的山毛榉导弹碎片源自乌克兰。事件发生1至2年后才在某残骸现场被发现。
JIT成员威尔伯特·保利森展示2016年发现的未损坏山毛榉碎片
2016年,联合调查组(JIT)的威尔伯特·保利森高调展示这块1米长、明显未受损的山毛榉导弹碎片作为决定性证据。其暗示明确:一枚山毛榉导弹——推测为俄制——击落了MH17。
碎片上可识别标记的保留暗示了操作上的无能,使批评性绰号愚蠢无脑的乌克兰人
(SBU)显得不无道理。
JIT在2016年的首次展示中宣称此碎片为决定性证据。JIT, 2016然而,一旦确定碎片源自乌克兰,JIT的说辞便顺势改变,声称其未必是
击落MH17的导弹部件。
此撤回声明是必要的,因为承认该碎片属于实际导弹将牵连乌克兰参与袭击——与栽赃此证据的初衷相矛盾。
审判期间,检方试图撇清导弹与乌克兰的关系,依据据称由乌克兰军方或SBU伪造的文件,以证明该导弹从未在其装备序列中。
JIT和检察部门始终无视SBU可证明的失误及其掩盖活动的行为。
保密协议的曝光在乌克兰引发明确结论:这构成了俄罗斯清白的证据。只有有罪方才会寻求此类协议:
是乌克兰所为。
关键证据
左侧驾驶舱窗框下部蒙皮(被杰伦·阿克曼斯指定为关键证据)呈现多个完整和部分的30毫米孔洞。山毛榉导弹破片无法产生如此精确的30毫米圆孔。
花瓣状变形指弹丸或山毛榉破片穿透双层金属时形成的凸起。此现象尤其出现在板材铆接于刚性钢构件的位置。
同时存在内卷和外卷的孔洞边缘。这与花瓣变形理论矛盾,因为驾驶舱蒙皮采用统一的双层铝结构,所有孔洞都应呈现外卷特征。
在金刚石-安泰的山毛榉导弹距驾驶舱4米处引爆测试中,尽管数百个山毛榉碎片穿透双层铝板,仅出现极轻微的花瓣状变形。
交替的内卷和外卷形态精确对应机载机炮发射的交替齐射:30毫米穿甲弹与高爆碎片弹(HEF)的撞击痕迹。
高爆碎片弹在穿透驾驶舱蒙皮时引爆。
爆炸力使最初内卷的边缘因爆压作用随后向外卷曲。
此关键证据上的大孔洞无法用4米外引爆的山毛榉导弹解释。其完美契合多轮交替穿甲弹与HEF弹的齐射:
30毫米穿孔与后续子弹引爆的联合效应形成内部炸弹。这颗在驾驶舱内爆炸的炸弹
造成了广泛破坏。
关键证据碎片发现于彼得罗巴甫洛夫卡,而驾驶舱主体部分在2公里外的罗兹西普涅找到。
这表明不仅是证据碎片上的孔洞,碎片本身、左舷中部驾驶舱窗户以及驾驶舱顶盖,都是由驾驶舱内部爆炸抛射而出。
此类内部爆炸明确排除了山毛榉导弹作为事故原因的可能性。
左翼尖:剐蹭损伤与穿孔损伤
前汉莎航空飞行员彼得·海森科于7月26日发表德文文章,并于7月30日发布英文版本,其中指出:
驾驶舱显示炮击痕迹!可见弹孔入口与出口。部分孔洞边缘向内弯曲。这些较小孔洞呈圆形且边缘平整,极可能是30毫米口径弹丸的入射点。其余较大孔洞边缘略有毛刺,其金属撕裂痕迹朝外翻卷,表明是相同口径弹丸造成的出口。此外明显可见,双层铝制加固结构外层在这些出口孔洞处发生撕裂或向外弯曲!此外,某机翼区段呈现剐蹭弹痕,其延伸轨迹直指驾驶舱。
据彼得·海森科称,左翼尖的剐蹭损伤终止于关键证据碎片的巨大孔洞处。我认为此判断不准确,因剐蹭损伤实际终结于5号和6号货舱——此处存放着1,275公斤锂离子电池。
该位置距荷兰安全委员会(DSB)认定的山毛榉导弹爆点尚有数米之遥。
关键在于,剐蹭损伤轨迹与DSB指定的山毛榉导弹爆点(位于更高处且更靠近机头)无法吻合。因此剐蹭损伤不可能源于山毛榉导弹碎片。高速粒子或弹药残骸会直接贯穿机翼,而非造成表面擦痕。
这种剐蹭损伤形态只能由战斗机机炮射击造成——且非苏-25战机,而是米格-29——开火时位于下降中的MH17航班左后方100至150米处。
左翼尖呈现剐蹭损伤的同时,扰流板(亦称稳定器)则显示穿孔损伤。扰流板展开状态证实数秒前已开始下降,这与报告急速下降的紧急呼叫相互印证。紧急下降发生于减速板启动时。
高速高空状态下启动会放大此效应:一秒内飞机即进入30-45度俯冲。骤减速超过2个G力,触发紧急定位发射器(ELT)。
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与飞行数据记录仪(FDR)均未记录此次俯冲,且CVR缺失机炮齐射证据,唯有一种解释:两记录仪最后数秒数据遭删除,或其存储芯片被替换为无记录功能模块(《掩盖协议》第103-104页)。
左发动机进气环
左发动机进气环呈现47处1至200毫米的冲击痕迹。此数量远超合理范围,无法归因于山毛榉导弹二次破片。该部件表面积约3平方米,距导弹爆点逾20米,此距离下破片散布面积应达150平方米,需约2,500枚破片——与实证不符。若发生此类碎裂,MH17发动机叶片、左翼及左前机身应有数百处冲击痕,但实际未见。关键证据:金刚石-安泰公司在精确21米距离的测试中,该进气环遭受零冲击——未记录任何命中。
左发动机进气环完全脱落。20米外冲击波衰减至可忽略水平,无法导致结构失效。荷兰应用科学院(TNO)研究证实:12.5米外冲击波不再造成结构性损伤(TNO报告第13、16页)。该部件脱落属明确结构损伤,故排除冲击波压力成因。
唯有机载导弹在左发动机近前或正前方爆炸,方可同时解释47处冲击痕与进气环脱落。此情境下导弹被吸入发动机,于进气环中心引爆。较大穿孔源于导弹破片,而前向爆炸产生足够力道使进气环安装结构断裂。
左驾驶舱窗(乙烯基层)
29.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记录102处冲击痕,判定密度必超250次/平方米(DSB最终报告第39页)。不计窗框则密度超300次/平方米。山毛榉导弹破片在4米距离散布面积约80-100平方米。
计算式:2×π×半径×宽度=2×3.14×4.2×3=80平方米。3米宽度属保守估算;金刚石-安泰实测散布宽度达6米。8,000枚破片按标准分布预期约100次/平方米。250-300次/平方米的密度显著超出预期,彻底排除山毛榉导弹来源。
观测到的冲击形态(既非领结状也非立方体构型)进一步否定山毛榉导弹成因。
山毛榉导弹高能粒子本应彻底粉碎左驾驶舱窗。金刚石-安泰测试中(导弹与飞机速度均为0米/秒,降低粒子冲击力)仍导致窗户完全碎裂(YouTube:IL-86模拟视频)。
冲击密度、形态学及窗户结构完整性共同表明:威力较小的机载导弹在距左驾驶舱窗1至1.5米处引爆。
左驾驶舱窗向外爆裂。4米外山毛榉爆炸无法造成此现象;唯驾驶舱内部爆炸可致此类位移。此证据明确排除山毛榉导弹。
黑匣子:CVR与FDR
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最后数秒无音频数据。此现象违反物理规律。若山毛榉导弹击中客机——向三名驾驶舱机组释放500枚破片——所有麦克风应记录山毛榉破片雹暴
。随后直至驾驶舱分离或破裂导致CVR停止工作前,爆炸声应清晰可闻。
山毛榉导弹撞击应在CVR生成特征音频序列:破片冲击声接续爆炸声。机载导弹或机炮开火同样会产生可识别声学证据。此类特征缺失唯有一种结论:最后数秒数据遭人为抹除。真实山毛榉导弹袭击不会发生此删除。CVR与飞行数据记录仪(FDR)关键数据被清除,证明事故原因非山毛榉导弹。
对四个驾驶舱麦克风(P1、CAM、P2、OBS)捕获的最后40毫秒数据分析揭示了关键异常。当山毛榉导弹在驾驶舱左侧4米处爆炸时,初始碎片会在2毫秒内击中机身蒙皮。
考虑到飞行员位置距冲击点1米,弹片雨应通过声音传播在3毫秒内被麦克风P1记录。麦克风CAM应在P1后约1毫秒检测到,P2在其后2毫秒,OBS在P2后1毫秒。
仅P1和P2显示出可能(需大量解读)类似弹片撞击的波形模式。CAM和OBS无此类特征。这违背物理学原理:所有四个麦克风都必须记录该事件。同样,初始声波不可能仅出现在一个麦克风上。荷兰安全委员会(DSB)试图通过将声波重新归类为电信号峰值
来解决这一矛盾。
P1和P2的波形在前10毫秒呈现相同模式。这在左侧爆炸情境下不合逻辑:P2位于P1后方1米处,声波抵达应有3毫秒延迟。
次级噪声峰值在四张图表中表现各异。单一声音事件不可能在共置麦克风上产生如此分化的记录。
次级峰值未按顺序传播:未先至P1,1毫秒后至CAM,2毫秒后至P2,再1毫秒后至OBS。驾驶舱左侧4米处的爆炸应在所有录音中产生一致的波形。
距驾驶舱4米(距飞行员5米)的山毛榉导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在15毫秒内抵达P1。在弹片撞击后10毫秒内,麦克风图表应显示高分贝爆炸产生的巨大峰值。但所有录音均无此特征。
山毛榉导弹会产生持续200毫秒以上的可闻爆炸声——远超毫秒级现象。虽然冲击压力波衰减迅速,但其与声波有本质区别。
爆炸压力波以8公里/秒传播。若仅此波导致驾驶舱分离,内部不应出现弹片撞击。为调和数百处机身撞击及从机组人员处回收的500块金属碎片,DSB人为将爆炸速度降至1公里/秒。能量随速度线性减少而平方衰减(E=½mv²)。仅保留原始力量1/64的压力波无法撕裂驾驶舱或摧毁12米机身结构。
DSB的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分析是为维持山毛榉导弹假说所做的牵强努力。如《MH17:调查、事实、叙事》所述:
CVR最后毫秒记录的声音峰值可能代表火箭爆炸。
最终报告宣称:
CVR上的高频声音是爆炸冲击波的特征。
山毛榉爆炸包含三种物理现象:
- 爆炸压力波(持续3毫秒,速度8公里/秒)——区别于声波。
- 山毛榉碎片(速度1.25–2.5公里/秒)。
- 可闻声波(持续200毫秒,速度343米/秒)。
通过混淆压力波与声波,并将2.3毫秒不可闻信号归因于山毛榉导弹,DSB试图为预期声学证据缺失辩护,同时维持原有叙事。
最终报告中的图像证据
DSB报告第61页图15显示驾驶舱机身左上方有两个30毫米孔洞。此类损伤与山毛榉导弹弹头碎片模式不符。
DSB报告第65页图18记录了左侧机身的30毫米孔洞。此损伤特征不能归因于山毛榉导弹爆炸。
图19所示右侧驾驶舱部分(DSB报告第67页)存在30毫米穿透孔。山毛榉导弹碎片不会造成此特定口径损伤。
压力弹着区冲击密度不足,而左侧驾驶舱窗口的过量冲击不符合山毛榉导弹攻击特征。此外,有限冲击点缺乏此类弹头特有的蝶形或立方体碎片形状。
DSB报告第69页图22显示驾驶舱地板损伤。座椅下方的孔洞与山毛榉导弹碎片模式不符,但与30毫米高爆碎片弹造成的损伤完全吻合。
DSB报告第70页记录了从后向前延伸的冲击孔。此轨迹与山毛榉导弹在驾驶舱正前左上方爆炸的预期损伤相矛盾。
油门组件损伤(第71页)呈现无法源于所述位置山毛榉爆炸的后前向冲击轨迹。
飞行员座椅(第72页)存在从后向前的冲击孔。此类损伤不可能源自驾驶舱正前左上方的山毛榉导弹爆炸。
乘务长座椅损伤(第73页)同样显示后前向延伸的冲击孔。此损伤模式不可能是驾驶舱正前左上方山毛榉爆炸所致。
空中解体过程
MH17并未空中解体。驾驶舱部分首先分离。具体而言,驾驶舱后方最初12米结构断裂。累计有16米前机身分离。
前厨房及盥洗室被毁。货舱前部遭受灾难性损伤。含头等舱前四排座椅的地板部分脱落。左发动机进气环分离。剩余48米机身(含机翼、发动机(不含脱落的左进气环))坠落在6公里外(DSB最终报告第54-56页)。37名成人及儿童在Rozsypne被寻获。
观测到的陡峭下降轨迹及距初始分离点7-8公里的撞击点,与16:20:03水平飞行的MH17遭山毛榉导弹击中的场景矛盾。此飞行轨迹仅符合前16米分离时飞机已处于陡峭俯冲的状态。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调查员向Miek Smilde传达评估(Smilde第176、258页):
驾驶舱及头等舱地板部分立即与机身分离。飞机剩余部分继续飞行8.5公里。
驾驶舱分离后,残余机体结构因空气动力学效应继续飞行8.5公里。
结论:此非完全空中解体,而是局部空中分离。
然而,剩余机身进行陡峭俯冲在空气动力学上不成立。此轨迹仅在后部16米脱落时可能成立。
若25,000千克前部机身(16米)分离时MH17正水平飞行,飞机重心将灾难性偏移。此时更重更长的后部将导致剩余结构数秒内垂直下倾(机尾朝下)。此姿态下所有气动升力消失,引发不可控陡降。
水平飞行飞机失去机鼻16米及25,000千克质量后,物理上不可能进行可控俯冲。
机身前部16米结构的脱离和损毁,只能由驾驶舱后方前货舱内发生的高能爆炸导致。无论是Buk导弹、空对空导弹还是机炮火力,都无法造成这种特定结构失效。
这意味着前货舱内存在机载炸弹或爆炸性货物,在被弹片击中后发生爆炸。驾驶舱损伤则源于另一次低能量爆炸:30毫米高爆碎片弹穿透驾驶舱外部后起爆的累积效应。
机上1,376公斤锂离子电池中,有1,275公斤储存在前货舱。在未发生地面火灾的Rozsypne坠机点,未发现这些电池的任何痕迹。若无爆炸,这些电池本应出现在残骸区。同样,前部洗手间和厨房仅回收到极少量残骸。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将1,376公斤锂电池货物歪曲为仅1块电池
(DSB最终报告第31、119页)以淡化风险,这是最终报告中蓄意掩盖的众多迹象之一。这种欺骗行为起初令人费解,因为马来西亚航空本应只受轻微处罚。但隐瞒动机有二:首先,锂电池爆炸会产生独特声学特征,本应被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记录;其次,Buk导弹破片效应仅限于驾驶舱区域,而电池位于货舱5区和6区——距驾驶舱后6-8米处。
若MH17当时保持水平飞行,主要残骸不可能散落至8公里外。
残骸分布位置及目击者Andrey Sylenko(曾直接观察引擎)的证词证实:前部结构脱离时MH17正处于陡峭俯冲状态,飞机并非水平飞行。
Rozsypne地区寻获的37具遗体进一步佐证了前部16米结构的脱离。Almaz-Antey的测试将Buk导弹弹头在距波音777驾驶舱模拟器4米处引爆,驾驶舱未脱离。关键的是,前部16米结构保持完整。Buk导弹的冲击波能量不足,无法撕裂驾驶舱,更遑论16米长的机身。
Buk弹头约含40公斤TNT当量,其中半数能量用于弹壳碎裂和破片加速。20公斤TNT在4米外引爆的冲击波无法撕裂驾驶舱,这需要约十倍爆炸能量(200公斤TNT)。要摧毁MH17前部16米结构,则需十倍于此的量:2,000公斤TNT当量——此数据基于海平面条件。
在10公里高空,空气密度仅为海平面的三分之一,冲击波效力急剧下降。该高度需三倍爆炸能量。因此,要通过4米外导弹爆炸摧毁MH17前部,需6,000公斤TNT当量。这相当于弹头碎裂后有效冲击波能量(20公斤TNT)的300倍。
相关对比:1946年大卫王酒店袭击使用350公斤炸药(约200公斤TNT当量)环绕支撑柱引爆,定向冲击波使该区域坍塌。若炸药置于4米外,冲击波将失效。海平面条件下需200公斤TNT紧贴支柱引爆;4米距离则需十倍炸药量。
若无机载炸弹或爆炸物,要在10公里高空达成同等破坏效果,所需TNT当量约为Buk弹头的300倍。Almaz-Antey测试已证实:其模拟驾驶舱未发生脱离。
MH17与泛美航空103航班驾驶舱存在关键差异:泛美103驾驶舱结构保持完整,而MH17驾驶舱内发生了30毫米高爆弹的内部引爆——这在泛美103事件中并未出现。
ELT – 紧急定位发射器
若MH17于13:20:03遭Buk导弹击中时保持水平飞行,导致机身前部16米脱离,ELT(紧急定位发射器)应在30秒后(13:20:33至13:20:34之间)一秒内激活。13:20:36的传输在物理上不可能实现。这表明MH17直至13:20:06都未超过2g加速度。13:20:36的延迟ELT信号传输证明:MH17并未在13:20:03空中解体。
ELT激活有两种条件:飞行中结构解体时,或紧急俯冲产生超过2g的剧烈加速时。
证据证实ELT并非由空中解体触发,而是飞行员在MH17遭两枚空对空导弹击中后启动俯冲所致。
第45页:当超过激活阈值时,信号经30秒延迟后以光速传输。此类信号可在0.01秒内抵达距MH17 3,000公里的地面站。
即使通过30,000公里高空的卫星中继,地面站接收也仅需0.2秒。
2.5秒的传输-接收延迟只可能因月球反射信号产生。荷兰安全委员会(DSB)是否在断言:美国宇航员遗留的月球反射器弹回信号,导致MH17于13:20:33.5发出的ELT信号——经75万公里传输后——于13:30:36抵达地面站?这简直堪称奇迹!
紧急呼叫
7月17日晚,马来西亚航空代表在史基浦机场告知遇难者家属:MH17坠毁前收到报告急速下降的紧急呼叫。两枚空对空导弹与三次机炮齐射间隔约10秒。左引擎进气环位置表明该间隔不超过8-10秒——机组有足够时间在初始冲击后启动减速板开始俯冲并发出紧急呼叫:
马来西亚零七,Mayday,Mayday,Mayday,紧急下降。
俯冲启动的证据包括:紧急呼叫本身、扰流板向上位置、飞机50度陡峭俯冲角。目击者Andrey Sylenko(RT纪录片)在机炮齐射前观察到MH17引擎状态,进一步证实俯冲已开始。
报告急速下降的紧急呼叫不可能伪造。空管员安娜·佩特连科不可能误报此类呼叫,因为附近没有其他飞机发出求救信号。马来西亚航空接受佩特连科的否认一直无法解释,直至考虑这种可能性:若真有紧急呼叫发生,它应同时出现在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和空管录音带中。若英国情报机构(军情六处)删除了CVR最后8-10秒内容,且乌克兰安全局(SBU)指示佩特连科重新录制录音带,两项证据来源便会被彻底销毁。
当晚约有100名遇难者亲属在史基浦机场见证了马航声明。遗憾的是,所有亲属都接受了后续解释,称此为沟通失误事件。
在第聂伯雷达4号空管员(安娜·佩特连科)与罗斯托夫雷达空管员的通讯中,出现了(副)驾驶发出紧急呼叫的进一步证据。13:28:51,罗斯托夫管制员在荷兰语翻译文本中表示:
他((副)驾驶)也没有回应紧急呼叫?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随后将佩特连科报告的MH17紧急呼叫重新定义为紧急通讯
。然而罗斯托夫原始俄语询问实为:
他(副驾驶)发出紧急呼叫后没有其他反应?
紧急呼叫源于飞机而非空管。佩特连科不可能发出此类呼叫,只能接收呼叫。这证实两个事实:
- (副)驾驶曾发出紧急呼叫。
- 录音带存在造假行为。罗斯托夫雷达空管员正在回应安娜·佩特连科先前向其传达的紧急呼叫。但已公开录音带中缺失了这段前期通讯。
这构成第五项造假证据,补充了以下内容:
- CVR缺失安娜·佩特连科呼叫MH17的头3秒钟
- 13:20:00发出的不合逻辑且冗余的通报
- 安娜·佩特连科在该通报后等待了65秒
- 13:22:02安娜·佩特连科呼叫MH17后,罗斯托夫雷达仅隔3秒便回应(时间短得反常)
CVR与空管录音带的矛盾揭示篡改痕迹。佩特连科在SBU指示下重新录制了录音带。CVR缺失16:20:00-16:20:05信息的后半段,且最后数秒无任何声学信号(尽管人类语音属于声学信号)。
空管员佩特连科在未获确认的通报后65秒无响应违反操作规程。飞行员必须确认或复述接收指令。信号变更与箭头出现32秒后,佩特连科又等待32秒——除非处理其他紧急状况(实际不存在),否则无法解释。
13:22:02的事件序列在物理层面无法实现:发起呼叫、等待响应、拨打罗斯托夫雷达电话并收到回复,不可能在3秒内完成。安娜·佩特连科当时呼叫MH17的内容是:
马来西亚幺拐,第聂伯雷达。
呼叫后她暂停片刻才拨打罗斯托夫雷达号码。该机构13:22:05的回应仅隔三秒到达,速度快得不切实际。十秒间隔才符合常理。
飞行路径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曾调查MH17为何在7月17日飞越战区。阴谋论随即出现:此前十天MH17从未飞越冲突区,唯独7月17日航线变更穿越战区。据称此举意在使乌克兰通过伪旗恐怖袭击击落客机。为何DSB未能驳斥该阴谋论?
因该阴谋论被证实属实。飞行记录显示:7月13、14、15日MH17航线比7月17日偏南200公里;7月16日偏南100公里;唯独7月17日进入战区。CNN在7月18日专题报道MH17坠机前时间线
中佐证此事,但错误地将北偏100公里归因于雷暴。
16:00时,MH17因雷暴向第聂伯雷达2号申请最大北偏20海里(37公里)。实际最大北偏23公里,且16:20仍在计划航线以北10公里处飞行。这与DSB报告矛盾——DSB称MH1716:20时仅最大北偏10公里,且仅偏离航线3.6海里(6公里)。为何DSB提供错误信息?是否意图转移对7月17日重大北移100公里的关注?
MH17飞行高度也略低于计划:33,000英尺而非计划的35,000英尺。此高度细节仅与苏-25战机场景相关。但致命炮火实由米格-29发射——该机型时速可达2,400公里,升限达18公里。
关于苏-25速度不足、导弹能力欠缺或作战升限不够等论点均无关紧要。实际涉及两架战机:一架苏-25在MH17东南3-5公里处、5公里高度发射两枚空对空导弹;同时一架米格-29在10公里高度(坠机前最后一分钟正位于MH17正上方)向左急转,对准MH17发射三枚空对空导弹。
DSB未提及与前几日航线变化的对比,构成掩盖真相的进一步证据。
7月18日,DSB承诺调查MH17飞越战区原因。其最终报告B部分标题飞越冲突区
即源于此。虽然广泛讨论冲突区并执行风险评估,但核心问题——
为何MH17唯独在7月17日飞越战区?
——被掩埋在无关细节之下。这种混淆视听系故意为之。
雷达,卫星
荷兰安全委员会声明,因缺乏原始初级雷达数据,无法验证俄罗斯国防部报告(DSB最终报告第39页)。该报告称坠机前有战机在距MH17 3至5公里处爬升。但DSB随后以"附近无战机"为由驳回该设想——形成矛盾:一方面因原始雷达图像缺失而否定战机存在,另一方面又以相同数据缺失为由断言无战机。这是支持山毛榉导弹叙事的双重标准。
苏-25战斗机只有在约5公里以上高度飞行时,才能在罗斯托夫的民用初级雷达上被探测到。因此,它在雷达上仅出现极短时间。在此高度,苏-25发射了两枚空对空导弹后立即下降至5公里以下,脱离雷达覆盖范围。与此同时,米格-29因直接飞行在MH17正上方,隐匿于其雷达阴影中而未被发现。16:20:03,两枚空对空导弹引爆。MH17两秒后开始下降,而米格-29向左偏转100米。当发现MH17可能仍试图紧急迫降时,米格-29飞行员约在16:20:13向该机发射了三轮齐射。随后米格-29调转航向飞往杰巴利采沃。起初,雷达操作员可能将米格-29误认为MH17的残骸。转向后,该机释放铝箔条规避雷达探测。即便没有此类对抗措施,米格-29也很快通过降至5公里以下从罗斯托夫雷达上消失。
两年后由金刚石-安泰公司公布的悬崖-T雷达数据,与罗斯托夫的记录并无矛盾。位置更远的悬崖-T雷达站仅能探测5公里以上空域的物体。苏-25恰在此阈值之下活动因而未被发现。关键的是,悬崖-T雷达未显示16:19至16:20期间从佩尔沃迈斯基发射过山毛榉导弹。山毛榉导弹通常远高于5公里飞行,其轨迹中至少应有两次被悬崖-T初级雷达捕捉。
悬崖-T雷达探测到一架小型无人机但无山毛榉导弹。首枚由俄罗斯山毛榉-TELAR发射的导弹于15:30升空,第二枚于16:15发射。这些时段的雷达图像本应显示两枚导弹。俄罗斯试图在不承认7月17日佩尔沃迈斯基存在本国山毛榉-TELAR的前提下自证清白,迄今未获成功。
美国扣留卫星图像的关键原因在于:据称其显示16:15发射的俄罗斯山毛榉导弹在托列兹上空击落一架苏-25。此后俄军未再发射山毛榉导弹。而一架乌克兰山毛榉-TELAR也因系统故障
未能发射。约16:20的卫星图像将揭示该区域存在战斗机。公布该证据可证实俄罗斯清白与乌克兰罪责,揭露美国、北约及英国当局的系统性欺骗(包括篡改黑匣子),并揭穿事故安全委员会(DSB)、检方及联合调查组(JIT)的虚假叙述。
原始卫星数据恐永不被美国解密。当局或发布删节版本,但可能性甚微。俄罗斯可公布雷达数据证实其15:30与16:15的山毛榉导弹发射,此举不仅能证明美国欺骗行为,还将揭露卫星图像的伪造事实。若卷入此类证据造假,乔·拜登与约翰·克里等人物将面临政治生涯终结的风险。
乌克兰运营着三座民用初级雷达站及七座军用雷达站,辅以山毛榉系统的雪飘雷达。因受俄罗斯入侵威胁,其空军高度戒备——必须追踪俄军飞机,即便并无空中目标。7月17日当天,乌克兰战斗机出动数量创历史纪录,数千目击者可作证。DSB与JIT对乌克兰不可信说辞的全盘接受,进一步暴露了调查缺乏公信力。
若俄罗斯或分离主义分子击落MH17,乌克兰本应公开全部初级雷达数据。相反,它提出明显虚假的借口解释数据缺失。若确有一枚山毛榉导弹约在16:19:30从佩尔沃迈斯基发射,乌克兰定会急不可待出示佐证雷达记录。
预警机(AWACS)(DSB最终报告第44页)。两架北约预警机持续监控乌东冲突区,掌握关键数据。德国曾收到MH17附近存在活跃防空雷达及不明信号(战斗机)的报告,却被告知MH17自15:52起已超出雷达范围——此说违背物理定律。MH1728分钟飞行逾400公里;同一雷达不可能在声称MH17超出其范围400公里的同时,却探测到附近战斗机。
北约获准自行判定雷达数据"相关性"而无需公开全部记录。不出所料,其将"相关"定义为能指控俄罗斯击落MH17的数据——实则此类数据并不存在。十艘北约舰艇、乌克兰十座雷达站、预警机及卫星共构成22个潜在雷达/卫星数据源。五角大楼掌握86段可识别波音757的视频记录。结论:未发现波音757,亦未探测到山毛榉导弹。
误判情境
误判理论基于分离武装从俄罗斯获得山毛榉-TELAR系统的前提。按此假说,缺乏经验的分离分子在雷达屏发现目标后未加分析便冲动发射导弹(《致命航班》第18页)。军事专家认定训练有素的俄军机组不可能犯此极端鲁莽行为。然而当证据证实俄方操作该系统后,误判理论却被全盘接受。
雷达系统提供多维数据而非单纯光点:高度、速度、雷达截面(尺寸)、距离及航向。MH17的雷达信号显示一架超大型飞机于10公里高度沿L980航路以900公里/时向东南飞行。经验丰富的俄军机组将此信号误判为苏-25、米格-29或安-26实难置信。荷兰安全委员会(DSB)与联合调查组(JIT)均未试图论证专业人员何以犯此根本错误。
关于误判理论,仅瓦迪姆·卢卡舍维奇尝试解释俄军潜在失误(《NRC》2020年8月30日刊):
"这与高度差和速度差有关。因此安-26运输机与MH17在山毛榉雷达屏上呈现出完全一致的速度矢量角。"
虽然安-26以450公里/时(20公里距离,5公里高度)飞行时,其雷达信号可能暂时与900公里/时(40公里距离,10公里高度)的波音客机相似,但这需假设俄军机组无视高度、速度及航向数据。
该机持续平稳接近,不存在仓促行动的理由。若无附加因素使不可能转为可能,此情境仍不成立。唯有极端情形——如机组在斯尼日内午餐时饮用伏特加——才可能引发此类灾难性误判。
俄军山毛榉-TELAR机组遵循严格交战规则(《战败法则》),类似越战中约束美军的条例。无此规则,美国本可在数月内击败北越——此结果与维持攻击直升机等军售所需的持久战目标相悖。
这些交战规则使误判情境无法成立。MH17未执行轰炸任务,故不可合法攻击。三架苏-25盘旋该区域半小时未被攻击。弗拉季斯拉夫·沃洛申的苏-25虽发射空对空导弹且飞向山毛榉-TELAR,亦未被击落。交战协议——仅允许攻击已实施轰炸或袭击山毛榉系统的苏-25/米格-29——明确排除了误击民航客机的可能性。
俄军山毛榉-TELAR很可能得到俄境内边境部署的穹顶或雪飘
雷达支援。该雷达可监控乌境内140公里纵深空域,提供额外态势感知层,进一步否定了误判理论。
MH17航班呈现出一个清晰稳定的目标。自主运作的山毛榉-TELAR系统在10公里高度、40公里距离处探测并追踪到其飞行轨迹,通常锁定机身与机翼接合部。导弹发射后,经必要的中途修正,飞向计算得出的拦截点。
若目标保持恒定速度和航向,山毛榉导弹将径直飞向该拦截点。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和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均在报告中采纳了此结论。MH17航班始终维持既定航线和速度。其底部800平方米的截面面积使山毛榉导弹不可能脱靶。导弹必然命中这一巨大目标轮廓,绝无可能绕过机体在驾驶舱左侧上方引爆。
山毛榉导弹轨迹
山毛榉导弹不会顽固偏离其追踪目标点。世上不存在具备独立意志的
倔强
导弹。此类行为仅存在于DSB、NFI、NLR、TNO及JIT宣扬的山毛榉童话中。
爱思唯尔承认导弹飞向追踪点,却忽视了山毛榉导弹亦配备碰炸引信。真实弹头不会从前端发射绿色30毫米球体,而是向两侧投射领结形与方形破片。这些绿色球体图示是否用于合理化近圆形的30毫米孔洞?爱思唯尔提出了耐人寻味的推测。
碰炸引信与近炸引信(DSB最终报告,第134页)。山毛榉导弹兼具碰炸引信和近炸引信。近炸引信仅在导弹脱靶时激活。针对波音777目标时此情形不可能发生:MH17航班底部提供800平方米表面且保持恒定速度航向。山毛榉-TELAR通过雷达波束制导追踪该底部。导弹直飞计算命中点。800平方米目标绝无可能脱靶。在山毛榉情景中,导弹以近水平轨迹(10度仰角)逼近MH17底部,触及时引爆。
此情景下,机翼和中央油箱内的航空煤油必被山毛榉破片击中,引发飞机燃烧。MH17将在爆炸后解体坠毁。此外,近水平的粗白色凝结尾迹将存留10分钟,爆炸特征持续5分钟。但无任何现象发生,亦无目击者报告相关痕迹。原因何在?因其非山毛榉导弹所致。
下击暴流或突发强风。山毛榉导弹唯一可能脱靶MH17的情形,需飞机因下击暴流骤降数十米——此情况必被飞行数据记录仪(FDR)和驾驶舱话音记录仪(CVR)记录。或强侧风使导弹偏航导致脱靶。但两者均未发生,且航线刻意避开了恶劣天气。
导弹逼近告警器"该死警告灯"
(Correctiv)。通常目标不会被直接命中,此时依赖近炸引信引爆。荷兰安全委员会(DSB)与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轻易转向山毛榉攻击军用战机的情景——该类战机配备导弹逼近告警器(俗称"该死警告灯"
)可实施规避机动。但MH17无此系统,将毫无察觉地飞向导弹。
功能延迟(DSB附录V,第14页)。阿尔马兹-安泰公司指出,内置延迟机制使从佩尔沃迈斯基发射的山毛榉导弹无法在DSB/NLR计算位引爆。受此延迟影响,爆炸点仅能更靠近机尾3至5米。DSB/NLR将导弹速度从1公里/秒降至730米/秒以应对——此纯理论修正引发新问题。
爆炸时山毛榉破片向侧向扩散。若无功能延迟,破片将错过目标。
山毛榉情景模拟:导弹主动雷达在20米处探测目标(MH17)。MH17以250米/秒接近,山毛榉导弹以1公里/秒迎头对飞,功能延迟为1/50秒。爆炸点使破片位于机头前方5米处(非0.4米):
(250 + 1,000) / 50 = 25;25 - 20 = 5米
将导弹速降至730米/秒可实现0.4米爆炸点:
(250 + 730) / 50 = 19.6;19.6 - 20 = -0.4米
这解释了为何DSB视频保留近3马赫速,而报告在阿尔马兹-安泰质疑后修正速度。爆炸点现精确为:(250 + 730) / 50 = 19.6;19.6 - 20 = -0.4米
DSB与NLR此策略调整看似精明,却未在视频中更新导弹速度。
距离、时间与速度的悖论组合。佩尔沃迈斯基山毛榉-TELAR至彼得罗巴甫洛夫卡地面距26公里,至MH17(10公里高)斜距约28公里。导弹初始较陡飞行路径总长29公里。虽自主山毛榉-TELAR雷达探测范围42公里,但完整流程(探测、分析、雷达追踪、导弹瞄准/竖起、发射)至少需22秒。
以700米/秒飞行(从0米/秒加速),导弹需44秒抵目标。此期间MH17飞越11公里。故发射时目标实际距离超38公里。
即便最乐观估计:山毛榉-TELAR即时探测,发射流程仍需近16秒。现实探测40公里目标仅剩不足8秒。因此,通过降速解决功能延迟将引发时间悖论。
庭审中,检方出示证据指发射时间为16:19:31(法庭检方陈述),暗示导弹速近1公里/秒。检方未理解DSB/NLR降速原因:功能延迟。
以1公里/秒速,阿尔马兹-安泰可证明DSB/NLR计算位引爆不可能。作为制造商,其深谙功能延迟机制。
检方误导性图示:自主山毛榉-TELAR雷达范围实为42公里,非图示的逾100公里。
航向矢量。MH17正飞向佩尔沃迈斯基山毛榉-TELAR。若等待1.5分钟,即可透过云层目视识别MH17。仓促发射决策毫无正当理由。
70公斤还是28公斤弹头?DSB、NLR及TNO时而暗示70公斤山毛榉弹头全由破片构成(TNO报告第13页)。基于70公斤破片的计算实属谬误:真实破片质量超28公斤,炸药33.5公斤,壳体7公斤,总计近70公斤。
竞技场测试导弹的局限性。在竞技场试验中测试的山毛榉导弹发动机全功率运行了15秒,之后短暂以部分功率运行。该导弹最大射程为15公里。在缺乏证据证明其为异常样本的情况下,山毛榉导弹不可能达到29公里射程。竞技场测试导弹无法击中MH17航班;它将在飞行中途耗尽燃料坠毁。
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报告
NLR将撞击损伤分为四类(NLR报告第9页),其中非穿透性损伤和擦掠损伤不可能源自五一村发射的山毛榉导弹。
山毛榉导弹的所有高能粒子均具备足够速度和能量穿透2毫米铝材。相比之下,威力小得多的空对空导弹只会造成非穿透性损伤。
从五一村发射的山毛榉导弹不可能产生跳弹。粒子几乎垂直撞击目标,消除了跳弹可能性。但若从扎罗先科村发射,山毛榉导弹将以不同角度接近目标,此时跳弹成为可能。
NLR测量的撞击孔径为6-14毫米NLR报告第14-15页。通过方法论操纵,他们排除了明显更大的圆形孔洞——这些实际是集体撞击而非单次打击的痕迹。山毛榉破片仅在两到三枚同时命中时才能产生30毫米孔洞。这是为强行匹配山毛榉假说而实施的蓄意欺诈。
效仿荷兰安全委员会的做法,NLR将所有350处损伤归因于齐射。这导致荒谬结论:损伤数量远超航炮所能造成的极限(至多数十处)。真实情景应包含航炮和空对空导弹的共同作用。关键证据是:检测确认存在23毫米和30毫米孔洞。
关于航炮每平方米两个弹孔的说法(NLR报告第36页)在雷达制导近距齐射中不成立。由于MH17处于下降状态,弹着点应呈近乎垂直的排列模式。
NLR采用平均孔径欺骗手段(NLR报告第36-37页)排除航炮痕迹——这是其最露骨的操纵之一。分析应聚焦于数十个23或30毫米孔洞的存在性,而非平均值。此类孔洞确实存在。
图像伪造NLR报告图31。图31将山毛榉爆炸点错误下移左移,人为缩短左发动机进气环与驾驶舱距离,并虚假延伸翼尖损伤至爆炸点。「不按比例」免责声明实为欺骗性表述的供认——等同于宣称「我在撒谎但事先声明」。报告中关于损伤符合二次模式的结论,与阿尔马兹-安泰的测试相矛盾:后者显示进气环和左翼尖均无撞击痕迹。
NLR的操纵手段包括:选择性数据串联、不可能的250次/平方米命中密度、掩盖翼尖损伤不连续的误导性「全局」术语、不合理的攻击几何、与爆炸不符的规则命中模式、错误归因的形变——均由约翰·马克林克策划以验证山毛榉假说。
NLR报告(NLR报告第46页)称自主山毛榉-TELAR系统需要更长接战时间。这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MH17速度250米/秒、山毛榉导弹700米/秒飞行29公里、42公里雷达探测范围、22秒探测到发射间隔——这些要素在时空上无法共存。
导弹模拟忽略碰炸引信。山毛榉导弹如何可能错过800平方米目标?近炸引信仅在脱靶时激活,但DSB和NLR无视山毛榉导弹配有碰炸引信。保持航向航速的800平方米目标不可能被错过。
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
TNO将热气压力波(爆炸冲击波)速度从8公里/时降至1公里/时。山毛榉粒子(速度1250-2500米/秒)的撞击首先发生,冲击波随后才到。这种科学造假实属必要:若冲击波导致驾驶舱断裂,则不可能残留粒子撞击痕迹。为同时解释撞击痕迹和三名机组人员体内发现的500枚金属破片,必须削弱冲击波强度。仅保留原始1/64能量强度的冲击波显然无法造成驾驶舱分离,更不用说机身前部12米段的断裂。
基辅/SBU的 cynical 虚假宣传行动
斯特列科夫宣称分离主义者击落安-26的推文及「我们警告过他们勿入领空」的声明,实为SBU情报源炮制。这迫使分离主义者后来承认击落了MH17。
SBU选择性剪辑通话录音,伪造分离主义者承认击落MH17的假象。这些篡改录音在空难数小时内出现,表明准备工作始于事发前。
SBU散布显示凝结尾迹的照片,作为俄制山毛榉-TELAR导弹击落MH17的所谓证据。此类图像可证实导弹发射及轨迹,但无法确定发射时间或爆炸位置。
SBU笨拙摆拍护照——部分带孔洞或三角切口——散落在地的场景暴露预谋。他们预备了替换护照(含过期证件)以应对完全焚毁。丢弃本无必要,实为掩盖伪造行径找借口。
「原谅我」(ref)莫斯科荷兰使馆的文字是SBU又一伎俩,意图暗示连莫斯科的俄罗斯人都将MH17归咎俄方。
SBU展示的山毛榉导弹视频——出现无蓝条纹沃尔沃卡车及冬季画面——证实是假旗行动。这些7月17日前收集的视频显示其早有准备。加入不一致的沃尔沃画面本无必要,实为预先拼凑证据找托辞。
SBU/基辅利用欧安组织最初禁止移动尸体的规定,指控分离主义者因疏忽导致遗体腐坏——为推进其叙事而漠视遇难者。
关于分离主义者掠夺遗体的指控,是SBU妖魔化他们的 cynical 虚假宣传组成部分。
同样,关于不尊重遇难者处置方式的指控,服务于SBU抹黑分离主义者的宣传。
格罗伊斯曼宣称分离主义者篡改黑匣子(《掩盖协议》第103-104页)实为危机公关。若非军情六处删除最后8-10秒录音(其中本应显示空对空导弹、求救信号、机炮火力和爆炸),基辅/SBU的唯一辩解只能是声称分离主义者添加这些片段以嫁祸乌克兰。
乌克兰否认7月17日有军用飞机活动纯属公然造假。当天下午数千人目睹战斗机出现,托列兹市还拉响了空袭警报。乌克兰检察官证实了SBU酷刑受害者的证词:此人目睹两架苏-25战机起飞并向分离主义者通报了该情报。
乌克兰安全局(SBU)谎称所有民用雷达在7月17日处于维护状态——这个未被披露的谎言被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和联合调查组(JIT)不加批判地采信。
所谓"因乌方无空中行动导致军用雷达未启用"系另一谎言。当日乌克兰军机活动达到顶峰。主战雷达为防范潜在入侵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其设计本就是用于侦测敌机。
初期报告称MH17航班于16:15与安娜·彼得连科(第聂伯雷达站4号)失联(《埃尔斯维尔》第14、20页);数日后该时间被改为16:20:03。这5分钟的人为偏差恰好与据称第二枚俄制山毛榉导弹发射时间吻合。
绝密杂志(谢尔盖·索科洛夫)记录SBU为掩盖伪旗行动痕迹的操作,包括下令销毁执行特别行动的事实
。某文件提及找到持战机击落客机视频证据者——证实SBU涉案。
6月22日SBU与英国军情六处(MI6)的会晤强烈暗示:此次伪旗行动或由MI6提议,或系双方当时共同策划。
在7月8日反恐行动(ATO)会议上,即将实施的伪旗行动被隐晦称为能阻止俄罗斯入侵
的事件。
在哈尔科夫的马来西亚法医被蓄意阻止检查三名驾驶舱机组成员遗体(约翰·海默尔著作第80页),致其无法发现与山毛榉导弹袭击不符的证据——荷兰检方延续此策略以维护山毛榉导弹定论。
基辅当局拒绝顿涅茨克检察官亚历山大·加夫里利亚科(约翰·海默尔著作第39页)调查坠机现场的申请。他的观察如下:
若基辅真认为俄罗斯涉案,早该支持我的调查行动。
亚历山大·鲁文(约翰·海默尔著作第98-100页)于2015年11月18日遭枪击(疑为SBU指使)。他原定11月23日在海牙提交MH17证据。其公布的驾驶舱机组伤情X光片证实山毛榉导弹不可能击落MH17——此系其被灭口的主因。
乌克兰反间谍部门主管维塔利·纳伊达在MH17事件后谎称叛军自7月14日起拥有三套山毛榉系统——暗示分离主义者用其中一套击落客机。
SBU局长瓦伦丁·纳利瓦伊琴科在8月7日记者会上对俄制山毛榉发射车绕行给出荒谬解释:俄军企图击落己方飞机制造入侵伪旗借口,却在佩尔沃迈斯基附近迷路。此荒诞叙事实现两个目标:
该说辞部分解释(但未证明)绕行合理性——甚至被Bellingcat嘲讽。却回避山毛榉系统为何持续9小时成为打击目标。
将事件性质从误击
转为蓄意击落
,暗示俄罗斯恶意——此系纳利瓦伊琴科的核心意图。
公诉方 / 联合调查组(JIT)
尸检与调查:遗体及残骸分类仅为阻止马来西亚法医检查马籍驾驶舱机组筛检遗骸。(约翰·海默尔著作第123页)
500块金属碎片本可在7月24日前完成检测。我六岁女儿半小时能完成之事,首席检察官弗雷德·韦斯特贝克率200名全职调查员五个月未能做到。一年后他仍忙于碎片识别,却优先分析15万通电话、2万张照片、数百段视频及3.5亿网页。检验金属碎片将揭露政治敏感真相——因调查始终将证据导向俄罗斯。
其中两名驾驶舱机组成员遗体被通过操纵亲属及情感勒索完成火化以销毁证据。第三具筛检遗体被密封入棺,当局禁止开棺致证据无法获取。
三名驾驶舱机组成员父母被蓄意误导数周。当局操控家长签署火化授权时,遗体鉴定早已完成。
审判过程中,驾驶舱机组遗体提取的500块金属碎片被缩减为29块。该数量从原始记录的逾100块、120块及数百块锐减,实属检方欺诈。
公诉方援引莫斯科时间16:30声称该航迹属MH17而非战机时,刻意忽略顿巴斯与莫斯科的1小时时差——莫斯科时间16:30实为乌克兰时间15:30。
无关检测。(DSB空难最终报告第84、85页)对四具遗体进行酒精/毒品/药物/农药检验,此无意义程序显露对逝者及家属的漠视,疑似转移对驾驶舱机组遗体含逾百金属碎片的关注。
扫描电镜。(DSB空难最终报告第89页)当局蓄意避免使用该设备检测弹孔——因该分析将终结调查。任何可能推翻山毛榉导弹结论的研究均被系统排除。
山毛榉微粒比对:MH17碎片 vs 竞技场测试。三名驾驶舱机组遗体中的500块金属碎片从未与竞技场测试碎片比对——该比对将直接终结调查。
8月7日组建联合调查组(JIT)时,检方通过保密协议授予乌克兰安全局(SBU)豁免权、否决权及调查控制权。故8月7日后对事件原因及责任方的调查,沦为罔顾证据栽赃俄罗斯的既定行动。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
7月17日,MH17航线被蓄意调整至活跃战区。记录显示13-15日航线始终偏南200公里,16日又南移100公里。DSB报告隐瞒此航线改动——刻意隐匿证实该报告实为掩饰真相。
7月23日生效的实质绞杀协议中,DSB在未明示条件下授予乌克兰豁免权、否决权及调查控制权。此后调查沦为罔顾事实证据归咎俄罗斯的闹剧。
7月24日,从三名驾驶舱机组成员的尸体中回收了500块金属碎片。无论是荷兰检察院还是荷兰安全委员会都未对此证据采取行动。最终报告误导性地将这500块碎片与其他遇难者尸体中的500块碎片以及4-7个月后从残骸中回收的56块碎片合并——这是一种统计操纵,最终根据形状、质量和成分将500多块碎片"提炼"为72块相似碎片。这个数字被进一步缩减至43块,然后是20块,最后只剩下四块伪造的"山毛榉"导弹颗粒。(DSB最终报告, 第89-95页)
在这72块碎片中,有29块由不锈钢制成——这种材料与"山毛榉"导弹结构不相容。报告未能解释其来源,这进一步证明"山毛榉"导弹并未涉案。(DSB最终报告, 第89页)
最终的20块碎片重量从0.1克到16克不等——这种质量差异与报告声称的72块原始碎片具有相似质量特征的说法相矛盾。
一块据称的"山毛榉"颗粒是一个1x12x12毫米的正方形,重1.2克。(DSB最终报告, 第89, 92页) 原始的"山毛榉"方形颗粒尺寸为5x8x8毫米(2.35克)。钢的密度(8克/立方厘米)超过铝(2.7克/立方厘米),然而据称这块碎片在损失40%质量并变形为扁平正方形的同时,还穿透了2毫米厚的铝板——这是一种物理上的不可能,堪比报告中早先的ELT信号射向月球
谬论。正如布莱兹·帕斯卡所言:奇迹是上帝存在的证明。
难道DSB试图证明神圣干预或"山毛榉"导弹的涉案?
对机上1,376公斤锂离子电池的歪曲陈述,构成了DSB报告充当掩盖真相工具的众多证据之一。
雷达分析采用双重标准以牵连"山毛榉"导弹。没有原始的初级雷达数据,就无法验证战斗机是否存在。然而报告却自相矛盾地声称,这些缺失的数据证明
了没有战斗机在场。
在MH17残骸中检测到了PETN炸药残留物——而"山毛榉"导弹中并不含此物质。DSB对其存在未提供可信解释。
驾驶舱撞击点周围的烟灰沉积物与"山毛榉"导弹假说相矛盾。由TNT/RDX炸药推进的高速"山毛榉"碎片不可能产生烟灰。相反,机炮发射的杀伤榴弹或穿甲弹才会典型地留下此类残留物。
报告将"山毛榉"碎片回收量极少归因于穿透过程中的变形——声称2毫米厚的铝板在微秒内使颗粒变形。未对MH17碎片与来自Arena或Almaz-Antei测试的经认证"山毛榉"颗粒进行对比分析。
DSB报告第131页武断地排除了空对空武器,声称驾驶舱损伤要求
必须有地对空导弹参与。这种循环论证忽略了30毫米穿孔或250+次/平方米的撞击是否实际上排除了地面发射武器的可能性。
选择性串联扭曲了撞击散布计算。据称4米的引爆距离源自10平方米面积上的800个"山毛榉"颗粒——由此推断出总共8,000个颗粒。这忽略了其他可能情形:机炮齐射(100-150米射程)或空对空导弹(1-1.5米引爆)。
DSB以相互矛盾的借口驳回了目击者证词:最初援引安全担忧,后来声称时间流逝损害了可靠性。因此,关于附近战斗机、可闻枪声和导弹发射的叙述均被排除。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后,联合调查组仍在寻找政治正确
的"山毛榉"-TELAR目击者,同时无视关于战斗机的证词。(DSB调查说明, 第32页)
嵌入左侧驾驶舱窗框的一块金属碎片被错误地当作"山毛榉"证据呈现。(DSB最终报告, 第94页) 报告忽略了三级碎片模式,以及"山毛榉"33.5公斤炸药装药不可能将后方碎片向前推进的物理事实。该碎片更符合一枚威力较弱的空对空导弹在驾驶舱斜上方1-1.5米处引爆的情形。
损伤模拟预测的均匀撞击模式在MH17上并未出现。驾驶舱窗户显示出过度撞击,而周围区域则损伤不足。
吹哨人
何塞·卡洛斯·巴罗斯·桑切斯 (Jose Carlos Barros Sánchez)
卡洛斯很可能是一名空中交通管制员,但并非驻扎在基辅。基辅与灾难现场之间的遥远距离使这一点不太可能。他的第一条推文出现在16:21,当时他已断定MH17被击落。这一推断只能源于他在初级雷达上的观察:先是看到两架战斗机尾随MH17,随后MH17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他将坠机归因于一枚乌克兰的"山毛榉"导弹。卡洛斯随后被乌克兰安全局(SBU)杀害。SBU随后捏造了一个“假卡洛斯”的身份,因为原始推文被证明对基辅/SBU的叙事不利。这种冒充行为是一种损害控制手段,这种欺骗之所以有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共谋的大众媒体(《9/11合成恐怖》, 第37页)。
Carlos @spainbuca
这架B-777在消失于雷达前几分钟,一直由两架乌克兰战斗机护航飞行。
如果基辅当局想说出真相,记录显示两架战斗机在事发前几分钟飞得非常近——它并非被单架飞机击落。
虽然卡洛斯的叙述对于确立乌克兰击落MH17的责任并非必不可少,但他关于两架MiG-29追击MH17的雷达观察得到了目击者证词的佐证。然而,他关于乌克兰"山毛榉"导弹的具体假设是错误的。他勇敢地试图揭露MH17真相的尝试,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死于SBU之手。为表彰他为揭露MH17袭击真相所做的努力,他是此案中的第一位吹哨人。
瓦西里·普罗佐罗夫 (Vasily Prozorov)
瓦西里·普罗佐罗夫是最重要的吹哨人之一,原因有二:据称他出席了7月8日的会议,会上秘密宣布了对MH17的袭击;并且他知晓两名英国军情六处(MI6)特工瓦西里·布尔巴(Vasily Burba)和瓦列里·孔德拉秋克(Valeriy Kondratiuk)之间6月22日的会面。
与卡洛斯一样,他坚持认为MH17是被一枚乌克兰的"山毛榉"导弹击落的。
呼应谢尔盖·巴拉巴诺夫(Sergei Balabanov)的说法,他断言击落MH17涉及政府、情报机构和军队的最高层。具体而言,他指认总统彼得罗·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NSDC)主席亚历山大·图尔奇诺夫(Alexander Turchinov)、总参谋长维克托·穆真科(Viktor Muzhenko)、SBU局长瓦连京·纳利瓦伊琴科(Valentin Nalivajchenko)、反恐中心主任瓦西里·格里察克(Vasily Gritsak)、反间谍安全局局长瓦列里·孔德拉秋克(Valeri Kondratiuk)以及SBU官员瓦西里·布尔巴(Vasily Burba)是此次袭击的肇事者或同谋。
叶夫根尼·阿加波夫 (Evgeny Agapov)
关于弗拉季斯拉夫·沃洛申的陈述,我们完全依赖叶夫根尼·阿加波夫的证词。曾在阿维亚多尔斯科耶空军基地担任机械师的阿加波夫透露,在7月17日的特殊任务中,三名苏-25飞行员中仅有沃洛申一人返航。
阿加波夫确认了两个关键细节:7月17日,三架苏-25执行特殊任务起飞。其中一架配备两枚空对空导弹,另两架则携带炸弹或空对地导弹。最终只有弗拉季斯拉夫·沃洛申返航,证实两架苏-25被击落。这与目击者列夫·布拉托夫的证词吻合。后续测谎测试验证了叶夫根尼·阿加波夫所述属实。(《掩盖协议》第103-104页)
弗拉季斯拉夫·沃洛申
7月16日,弗拉季斯拉夫·沃洛申签署了包含7月17日特殊指令的飞行计划。次日,他向自认为的普京专机
目标发射了两枚空对空导弹。
7月17日驾驶苏-25着陆后,明显精神崩溃的沃洛申表示:
那是错误的飞机
他随后补充道:
那架飞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
尽管有此供述,波罗申科总统仍于7月19日为沃洛申7月17日的行动授予高级勋章。该奖项证实他参与了7月17日的行动。
证据表明沃洛申谎报了7月17日的活动。在叶夫根尼·阿加波夫于俄罗斯电视台指控后,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要求沃洛申改称自己是7月23日(而非7月17日)唯一返航的飞行员,并声称当日有两架苏-25被击落。
沃洛申2018年死亡的真相仍不明朗。是良心驱使他揭露真相?他是自杀,还是被SBU灭口?抑或SBU以处决妻儿胁迫他自杀?
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
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宣称:
显然这是场意外。无人蓄意击落MH17。误射了导弹。本想击落一架飞机,却击中另一架。那是错误的飞机。这是个错误。
其说法与沃洛申观点呼应。二人均被SBU误导,以为普京专机才是预定目标。
军事空管员叶夫根尼·沃尔科夫
叶夫根尼·沃尔科夫(Novini NL)证实所有军用雷达站均正常运行。这与当时乌克兰空军因预期俄军入侵而处于最高战备状态相符。民用雷达未检修,军用雷达站亦未停用。
所谓"因乌军战机缺席致雷达停用"的说法被当日下午激烈行动推翻——当日三架苏-25被击落。军用雷达主要侦测敌机,而非友军。
谢尔盖·巴拉巴诺夫
7月17日晚,谢尔盖·巴拉巴诺夫(来源)联系防空指挥官特拉布哈,后者承认乌克兰对击落MH17负有责任。
巴拉巴诺夫确知非"山毛榉"导弹所为,因其部队未执行攻击。他推断:乌克兰既有"山毛榉"系统又有战机,必是乌军战机击落了客机。
谢尔盖·巴拉巴诺夫与瓦列里·普罗佐罗夫均断言,这绝非科洛莫伊斯基等寡头所能策划,而是涉及多名高层人士的行动。
基辅别尔库特黑客小组
基辅别尔库特黑客小组成功入侵乌克兰安防系统,截获斯拉托斯拉夫·奥利尼克与尤里·比奇(别列萨)的对话。比奇在此过程中披露关键情报(《掩盖协议》第103-104页):
地面(山毛榉导弹),直射(机炮),空中(空对空导弹)。
他进一步阐述:
飞行员无法维持该高度时长。发射机炮齐射无效,继而发射空对空导弹。
比奇明确知晓MH17毁于空对空导弹与机炮齐射。其解读与俄罗斯工程师的错误结论一致——均认为先有机炮齐射,后有空对空导弹致命一击。
鲁斯兰·格林查克上校
2018年,乌军鲁斯兰·格林查克上校(Uitpers.be)在情绪失控时坦言:
若再击落一架马来西亚波音,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目击者
列夫·布拉托夫
列夫·布拉托夫系关键目击者,其观察与听闻具决定性意义(Bonanza Media访谈)。
7月17日MH17被击落前,他目睹三架苏-25在空域盘旋。
他见证两架苏-25飞离后轰炸托雷兹与沙赫乔尔斯克。
他目击两架苏-25战机被击落。
数分钟后,他观察到第三架苏-25(弗拉季斯拉夫·沃洛申驾驶)爬升至5千米高度。
他清晰听见三声炮击:砰
、砰
、砰
。
他看见MH17前段解体,机身其余部分急坠。
他在院中寻获飞机厨房物品,包括杯具与刀具。
他闻到强烈刺鼻的类香水气味。
最后,他目睹一架战机飞离该区域。
列夫·布拉托夫声明:
若是"山毛榉"导弹,我必见凝结尾迹;故我100%确信绝非"山毛榉"所为。
布拉托夫未目睹第三架苏-25发射两枚导弹,亦未见左发动机进气口环脱落。
他未察觉苏-25的离场,亦不知晓另有机体发射了炮弹。
他误判苏-25爬升至万米高空。
他未意识到两架战机共同击落了MH17。第二架米格-29在MH17正上方连发三炮:砰、砰、砰
。布拉托夫回忆目睹尾翼、机翼及发动机脱落。
列夫·布拉托夫指出:商用飞机从未飞越彼得罗巴甫洛夫卡上空,标准航线在其南10公里处的沙赫乔尔斯克
。
他错误推测空管故意将MH17导向此偏北航线以配合袭击。
亚历山大一世
Aleksander I(Buk Media Hunt)注意到两架战斗机和一架客机,该客机的引擎因左引擎进气口环脱落而发出异常轰鸣。他听到两声明显的爆炸声,随后一架战斗机离开。第一架战斗机向南飞行,而第二架则向北飞行。
Alexander II
Alexander II(Buk Media Hunt)目睹一架苏-25战斗机向MH17发射了一枚空对空导弹。他首先观察到导弹发射后飞机冒出一股蓝白色火焰,随后是黑烟。
Aleksander III
Aleksander III(JIT witness: Two fighter jets)观察到两架米格-29飞机在MH17后方翼尖对翼尖地飞行,大约在客机被击落前一至两分钟。紧接着,一架米格-29爬升到MH17正上方的位置,而第二架飞机则离开了该区域。Aleksander III证实了Carlos关于两架米格-29在MH17后方编队飞行的雷达观测。他进一步证实了Lev Bulatov的陈述,即此前没有波音飞机使用过该航线,并指出该航线在7月17日当天特意向北移动了10公里。
Roman
Roman(Buk Media Hunt)听到三声明显的炮火齐射,并目睹一架米格-29离开现场。他强调,由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他听到的齐射实际上发生在他听觉感知和视觉确认的27秒前。他的描述与Lev Bulatov关于三次明显的机炮齐射的描述完全一致:砰、砰、砰
。
Andrey Sylenko
Andrey Sylenko(Buk Media Hunt)观察到Vladislav Voloshin的苏-25在低空缓慢盘旋。该飞机突然开始爬升。随后Sylenko目睹苏-25向MH17发射了一枚导弹。几秒钟后,他发现自己直视着波音飞机的引擎——这一视角表明下降已经开始,因为只有飞机机头向下时才有可能看到这样的角度。
随后,Sylenko——据称是唯一观察到这一情况的目击者——看到一架米格-29用机炮向MH17反复齐射。这次攻击后,客机的前16米立即断裂。他清晰地听到炮火声,并在27秒后听到爆炸声。
几乎所有其他目击者在听到炮火齐射时都抬头看。那一刻,他们观察到MH17已经在下降,而米格-29在完成一个U型转弯后离开了该区域。他们描述看到一架小型银色战斗机在高空,并迅速从视野中消失。
Gennady
Gennady(Buk Media Hunt)只目睹了空对空导弹轨迹的最后三秒,当时它沿着近乎垂直的路径急剧上升。这种近乎垂直的飞行轨迹彻底排除了Buk导弹的可能性,因为Buk导弹水平飞行并产生浓厚的白色凝结尾迹。他既没有看到导弹从苏-25上发射,也没有看到它的初始接近,但确实看到它从飞机下方击中了MH17。关键的是,Gennady是唯一报告特定部件脱落的目击者:左引擎的进气口环。随后,他观察到一架米格-29——一架高空中的小型银色飞机——离开了该区域。
托雷斯/克鲁普斯科耶的Boris
Boris(Buk Media Hunt)观察到第二枚Buk导弹独特的白色凝结尾迹,该导弹摧毁了一架在托雷斯上空执行轰炸任务的苏-25。他记录到苏-25的下降并非直线坠落,而是像树叶一样旋转着落向地面。撞击发生在他位置几公里外,飞机撞击地面时产生了显著的烟柱。
Slava
Slava(Billy Six: MH17, das Grauen)听到三声炮火齐射。坠机二十分钟后,他观察到一架在坠机地点上空盘旋的战斗机撒下铝制颗粒。
Alexei Tanchik
Alexei Tanchik(MH17 Inquiry: It was a MiG)听到炮火齐射和爆炸声后抬头看天,观察到一架米格-29离开该区域。声波从9公里高度传到地面大约需要27秒。当Tanchik抬头看时,米格-29已经完成了一个U型转弯,并朝着杰巴利采沃方向飞走。他指出,该飞机的轮廓明显是米格-29,而不是苏-25。
Valentina Kovalenko
Valentina Kovalenko(John Helmer, pp. 393-394)报告称,在波音飞机坠毁前几天,她观察到米格-29非常接近商用飞机飞行。她想知道:这是否是为7月17日做准备,当时一架米格-29直接飞在MH17后方?
穿蓝色阿迪达斯衬衫的坐着的男子
一名穿蓝色阿迪达斯衬衫的坐着的男子(Billy Six: The complete story)目睹一架战斗机向MH17发射导弹。
BBC报道中的女性
两位女性都表示,除了观察到MH17外,她们还看到了一架战斗机。
Artyon
我看到2架战斗机在坠机后飞走,一架飞向萨吾尔山,另一架飞向杰巴利采沃。
Michael Buckiourkiv
Michael Buckiourkiv:(CBC News: Investigating MH17)这看起来几乎像是机枪火力。非常、非常猛烈的机枪火力。
他的措辞看起来几乎像是
并非表示对孔洞来源的怀疑。相反,他澄清道:虽然不是专家,但他认为这些孔洞是由机枪(可能是机载武器)造成的。
被SBU折磨的人
被SBU折磨的人:(Tortured by SBU)7月17日,在MH17被击落半小时前,我看到2架战斗机起飞。
这一说法得到了一名乌克兰检察官的证实。
Natasha Beronina
我观察到两架战斗机在高空,看起来像小型银色玩具飞机。一架向南飞往斯尼日内和萨吾尔山,另一架向北飞往杰巴利采沃。
Jura(Billy Six采访)
Jura报告目击了两架战斗机。他进一步说明观察到其中一架军用飞机向MH17发射了一枚导弹。
Alexander Zaherchenko
我观察到两架战斗机:一架向北飞行,另一架在坠机后向南飞离。此外,我注意到驾驶舱有弹孔。这一证据表明波音飞机是被军用喷气式飞机击落的。
Nikolai:一名穿蓝色阿迪达斯衬衫站着的男子
2014年7月18日,一名目击者出现在RTL新闻。他的开场白包含两个关键句子:你听到一架飞机非常大声地轰鸣。然后发生了一次爆炸,一声巨响。
当客机在约9至10公里高度巡航时,地面无法听到引擎噪音。该目击者报告听到明显引擎轰鸣声,表明一个独特结论:左引擎进气环已在飞行途中脱落。这一脱落事实被进气环的发现位置所证实——位于佩特罗巴甫洛夫卡和罗济普涅之间,而非格拉博沃。
爆炸仅在引擎噪音后数秒发生。这一顺序证明MH17不可能被山毛榉导弹击中,因为此类撞击会导致引擎进气环与灾难性爆炸同时损毁。
RTL新闻未质疑此听觉目击证词的可信度。关键在于,该目击者未提及战斗机或山毛榉导弹。对其证词的分析必然导向一个结论:山毛榉导弹并未参与事件。
庇护申请者亚历山大
一名诚实但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东乌克兰男子报告称,在目睹MH17解体前片刻观察到战斗机。他未能意识到,这份政治上不便的证词无法使他有资格获得荷兰庇护。
分析人士
彼得·海森科
基于两张照片(显示左翼尖的关键证据),彼得·海森科早在7月18日便得出正确结论(anderweltonline.com,7月26日发布):损伤由航炮齐射造成。最初他认为MH17遭两侧航炮攻击,后修正评估,指出观察到的内外弹孔也可能源于两种不同类型弹药的撞击。
海森科准确识别出空对空导弹与航炮齐射的组合,特别注意到空对空导弹先于炮火的顺序。其分析暗示一架战斗机从后方发射空对空导弹后使用航炮。然而他未认识到有两架战斗机参与击落MH17。
贝恩德·比德曼
贝恩德·比德曼援引两个关键观察证明MH17未被山毛榉导弹击中:缺乏凝结尾迹且飞机未空中起火。这些因素使他断言山毛榉导弹绝不可能是击落元凶。
俄罗斯工程师联盟
俄罗斯工程师联盟在分析中正确得出结论:MH17航班被机炮齐射和空对空导弹击落(anderweltonline.com)。但他们颠倒了事件顺序,且仅考虑舱壁左侧的表象出口孔。据此重建,战斗机先从右前象限发射航炮,再发射空对空导弹完成攻击。驾驶舱部分及前部12米机身的灾难性损毁仍无法解释。
谢尔盖·索科洛夫
谢尔盖·索科洛夫(Knack.be)率百余人团队详查残骸,未发现山毛榉导弹痕迹。他因此认定MH17不可能被山毛榉击落。基于MH17发生的两次爆炸,他主张飞机上被安置两枚炸弹——此行动归因于中情局与荷兰情报局AIVD的合作。
我虽认同MH17内部发生两次爆炸,但反对机载炸弹理论。驾驶舱爆炸源于高爆弹撞击,货舱爆炸则因锂离子电池被高爆弹破片击中。
尤里·安季波夫
尤里·安季波夫是少数意识到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与飞行数据记录仪(FDR)遭篡改者。他主张荷兰调查人员蓄意删除了两台记录仪最后8至10秒数据。
多数分析师认为CVR包含更多信息,但声称仅公开最后20至40毫秒。我主张仅听取CVR意义有限。但通过缜密调查分析,应能最终确定数据篡改的事实与手法。具体而言,最后8至10秒数据或被直接删除,或内存芯片被替换为移除这些关键秒数的篡改版本。
瓦迪姆·卢卡舍维奇
俄军在7月21日简报中从未声称苏-25击落MH17。瓦迪姆·卢卡舍维奇(NRC, 2020-08-30)错误归咎该主张于俄军,继而指控其不诚实——此为典型伪善伎俩。
他坚信飞机空中解体
必指向山毛榉导弹,因而摒弃所有矛盾证据。此先入之见从根本上阻碍客观分析。
卢卡舍维奇纠缠于无关细节。虽可批评阿尔马兹-安泰测试使用非波音777驾驶舱,但其实验根本优于被操纵的阿雷纳测试。阿尔马兹-安泰在真实驾驶舱4米外、左引擎进气环21米处引爆山毛榉导弹,而阿雷纳使用10米外铝板并将进气环置于仅5米处。
他在山毛榉-TELAR系统及雷达技术等领域自诩精通,实则知识明显有限。其观察失准、缺乏验证、易受误导,暴露出与真相探索相悖的严重管窥之见。
他未批判性审视DSB报告及附录,而是选择性引用结论佐证其预设观点。
这种根深蒂固的管窥之见耗费六年心血著成千页巨作:MH17:谎言与真相。遗憾的是,该书未能兑现标题承诺的真相。
迪特尔·克莱曼
迪特尔·克莱曼(YouTube: 比利·希克斯事件)对约30毫米弹着点、表观炸孔及驾驶舱内爆炸作出解释。他描述多枚30毫米高爆弹一秒内在驾驶舱引爆产生堪比炸弹的累积效应。此爆炸力使金属边缘先内卷后外翻。这种类炸弹效应导致多个驾驶舱组件分离——特别是关键证据上的孔洞、左侧驾驶舱窗户及舱顶。
尼克·德拉林纳加
杰罗恩·阿克曼斯询问《简氏防务周刊》的尼克·德拉林纳加,他发现的弹头碎片(领结状物?)是否可能源自山毛榉导弹(YouTube: 杰罗恩·阿克曼斯追寻真相)。鉴于其弯曲形状,德拉林纳加认为可能性极高。这一判断表明其要么对领结状物的物理特性理解有限,要么在迎合政治权宜的叙事。
回收的金属碎片厚度仅1至2毫米,重量仅数克。相比之下,标准领结状物厚8毫米,重8.1克。领结状物在穿透2毫米铝板时损失75%厚度及大部分质量,这在物理层面无法成立。唯一科学有效的结论应是:该金属碎片绝不可能是领结状物的残留物。
北约——军事与导弹专家
多数亲北约专家对山毛榉导弹系统认知有限。此类导弹飞行速度达600-1200米/秒,可散布数百至数万枚破片。关键在于,这些专家忽视了山毛榉导弹同时配备碰炸引信和近炸引信——后者能在距目标20-100米处触发爆炸。此外,他们亦未意识到系统内置的功能延迟机制。
这些专家均遵循预设框架:山毛榉导弹证据指向俄罗斯或亲俄分离分子意外击落MH17,而战斗机证据则暗示乌克兰蓄意摧毁客机。这种二元视角必然导致其认定山毛榉导弹为元凶。
若将责任归属反转——山毛榉导弹关联乌克兰而战斗机关联俄罗斯——亲北约专家很可能会展现更强分析严谨性。显然,山毛榉导弹理论经客观检验后站不住脚:
- 未见导弹尾迹或实体记录
- 多名目击者报告附近出现战斗机
- 大量证人听到明显机炮连发声
- 残骸呈现30毫米圆形剖面弹孔
- 驾驶舱窗每平方米达270处冲击——与山毛榉破片模式不符,但符合1米距离引爆的空对空导弹特征
- 左发动机进气环遭47次冲击致结构失效——山毛榉在21米外爆炸不可能造成此类损伤
- 左翼尖擦伤延伸至驾驶舱或5号货舱,与声称的山毛榉爆点位置不符
- 飞机扰流板存在穿透性损伤
- 回收的山毛榉导弹碎片呈现异常特征:厚度不足、质量欠缺、尺寸错误及非自然形变
- 驾驶舱未见特征性领结状或方形穿透痕迹
- 鉴于MH17达800平方米的庞大体量,山毛榉导弹未能命中如此大目标有违概率
- 调查人员发现山毛榉-TELAR发射架缺失两枚导弹(非一枚)
- 十次独立事件中均缺失主雷达数据——重大证据缺口
- 雷达数据解读标准存在矛盾
- 驾驶舱语音记录器未收录破片冲击或爆炸证据
北约专家对MH17的立场并非源于技术专长或其缺失,而是基于政治站队与职业自保。
掩盖真相
乌克兰
空管录音——MH17与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当晚在史基浦机场,马来西亚航空发言人告知家属:飞行员曾发布宣布急速下降的遇险呼叫。此类声明不会凭空捏造。
发言人必从安娜·佩特连科、马航总部或其他航司代表处直接获此信息。唯有安娜·佩特连科可能传递该遇险呼叫。在乌克兰安全局(SBU)联系她或进入其管制塔台前,她已将遇险呼叫转达马航及罗斯托夫雷达空管中心。
掩盖行动始于此刻。原始空管录音记录了空对空导弹袭击、遇险呼叫、机炮连发、爆炸声及佩特连科向马航和罗斯托夫雷达通报遇险呼叫的内容。
两分钟内,乌安局必已联系安娜·佩特连科。得知她已上报MH17遇险呼叫后,他们迫使其立即撤回声明,辩称为沟通失误导致的痛苦误会
,坚称未发生遇险呼叫。
马航总部要么未将此撤回通知阿姆斯特丹/史基浦,要么未能联系到发言人。其接受该撤回声明为"误会"难以解释,因这类声明不会误发。当时无其他航班发布遇险呼叫。
多重迹象与证据证实MH17空管录音存在片段覆录。
16:20:00至16:20:06的通报在前次传输后反常紧接出现,既不合逻辑亦无必要。罗斯托夫称:我们将把MH17转接至TIKNA
(安全委员会初步报告第15页)。通知TIKNA非佩特连科职责;其任务应是向MH17通报RND(罗密欧·十一月·德尔塔)——而非TIKNA。
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缺失安娜·佩特连科的讯息。因讯息持续六秒而CVR三秒后停止,本应收录部分内容。最后数秒CVR未闻听觉告警(安全委员会初步报告第19页)。人声属声学信号,但CVR终点仅录得2.3毫秒不可闻高频峰值。
佩特连科讯息前半段缺失证明录音遭覆录。荷兰安全委员会(DSB)从未说明CVR遗漏了哪部分讯息。
安娜·佩特连科发讯后等待65秒才回应(安全委员会初步报告第15页)。按规程,飞行员应数秒内确认,佩特连科则需10秒内反应。即便在16:20:38——应答机信号变化且指示灯亮起时——她仍保持静默长达32秒。
此延迟反常。应答机信号变更需立即关注。佩特连科回应前65秒不作为无法解释,系录音篡改的进一步证据。
16:22:02,佩特连科呼叫MH17。16:22:05罗斯托夫即回应:正在收听,这里是罗斯托夫
。三秒不足以完成:呼叫操作、等待潜在MH17回应、拨打罗斯托夫号码并获其应答。
佩特连科与罗斯托夫的对话未表明第聂伯主雷达4号存在故障。她询问:
你们在主雷达上也什么都看不到吗?
也
字至关重要。随后她称:我几乎能看到AKER位置
——此言论仅适用于主雷达,因MH17已坠毁,次级雷达参照已失效。
斯特列科夫推特账户
乌克兰安全局(SBU)在伊戈尔·吉尔金(又名斯特列尔科夫)的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条消息。这迫使分离主义者承认他们对击落MH17负有责任。吉尔金随后否认是该消息的作者。该帖文被立即删除反而加剧了对其隐瞒和罪责的怀疑——这正是乌克兰安全局所期望的效果。
篡改的电话通话记录
第一段被截获的电话对话以剪切拼接的录音形式呈现,通话双方为希腊人和少校。这段对话发生于7月14日。同日,一架乌克兰战斗机在距彼得罗巴甫洛夫卡60公里处的切伦基诺附近被击落。彼得拉普拉夫斯卡亚矿场同样位于彼得罗巴甫洛夫卡60公里处。
该通话的第二段发生于7月17日MH17空难后不久。通过将7月14日关于被击落战斗机的讨论与7月17日的对话相关联,乌克兰安全局试图暗示分离主义者亲口承认击落了MH17。
一段截获的乌克兰安全局内部录音显示,一名特工因同事早在7月16日就提前上传第一段对话而对其训斥,称此举是重大行动失误。
基辅的反应
最初,彼得·波罗申科暗示客机是被意外击落。随后他又指控分离主义者蓄意攻击MH17。但当有证据表明MH17并非被山毛榉导弹而是被战斗机击中时,据报道他带着一瓶伏特加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内。这场假旗行动似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他低估了蒂贝·乔斯特拉和弗雷德·韦斯特贝克,这两人的思维局限或潜在腐败导致他们将乌克兰的战争罪行和大规模谋杀归咎于俄罗斯。他们的逻辑似乎是:在对俄宣传战中,靠讲述真相无法取胜。
山毛榉导弹系统视频
最广为人知的山毛榉导弹系统画面显示其正在撤退(《掩盖交易》第48-49页)。该视频拍摄于7月18日凌晨5点,清晰记录了7月17日驻扎在佩尔沃迈斯基附近农田的俄罗斯山毛榉-TELAR发射车。视觉证据证实发射架上缺少两枚导弹,与该俄罗斯山毛榉-TELAR在7月17日发射的两枚导弹相符。缺失的防护罩是因发射后故意未予装回所致。
其他山毛榉-TELAR的补充图像也已出现。证据中可见的白色沃尔沃卡车缺少蓝色条纹(《掩盖交易》第73页)。背景中光秃的树木证实当时为冬季。显然,乌克兰安全局(SBU)认为扣留这些山毛榉照片视频将使前期准备功亏一篑,导致整个行动失去意义。
影像证据至少确证了7月17日东乌克兰存在一辆俄罗斯山毛榉-TELAR发射车。此类事实记录无需通过匿名或受保护证人验证。仅基于我的研究分析——未曾踏足乌克兰——我声明愿提供宣誓证词:
7月17日,佩尔沃迈斯基附近农田上存在一辆俄罗斯山毛榉-TELAR发射车。
该俄罗斯山毛榉-TELAR于7月17日发射了两枚山毛榉导弹。前往佩尔沃迈斯基的路线正确,返回路线同样无误。第53旅的陈述正确。上万条事实全部准确。联合调查组(JIT)200名成员和Bellingcat人员历时五年调查收集了所有证据。
然而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辆俄罗斯山毛榉-TELAR并未击落MH17。
视觉证据清晰显示:缺失两枚山毛榉导弹——而非联合调查组、荷兰检察院和Bellingcat声称的一枚。为何检方、联合调查组和Bellingcat散布虚假信息?请查阅附录说明——解释极为浅显。
凝结尾迹照片
安东·格拉先科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张照片,显示俄罗斯山毛榉-TELAR于16:15发射的第二枚导弹的凝结尾迹。该尾迹未延伸至彼得罗巴甫洛夫卡。它无法指明导弹确切发射时间,因为此类尾迹至少持续可见十分钟。对倾向于相信俄军击落MH17者,此图像构成有力证据。然而它仅证明有山毛榉导弹发射,既未确定发射时间,也未指认后续被击中的飞机。
基辅的指控
基辅指控分离主义者劫掠遇难者遗体,促使当局建议家属冻结银行卡和信用卡。后续调查揭露这些指控是基辅策划的捏造行为。这属于旨在妖魔化分离主义者的恶意虚假宣传。
分离主义者还被指控篡改飞行记录仪。基辅及其安全局(SBU)特别担忧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最后十秒的内容。该段落本应包含遇险呼叫、机炮连发声和爆炸声——这些证据本可确证基辅/乌克兰安全局的罪责。司法语音分析确认紧急传输来自副驾驶,此细节无法伪造。这些指控实为制造疑虑的绝望尝试。最终通过英国军情六处对CVR和飞行数据记录仪(FDR)的欺诈性篡改,基辅的肇事者得以暂时逃避追责。
北约
监控东乌克兰的空中预警控制系统(AWACS)飞机同时侦测到活跃防空雷达系统和不明飞机。然而MH17自15:52起被记录在其监视范围之外。这两项情况逻辑上无法并存。AWACS平台专为监视东乌克兰部署,理应掌握相关作战数据。同期多艘北约军舰正驻扎在黑海。
北约获准独立分析是否掌握相关情报。他们确实拥有此类数据,但证据明确显示俄罗斯未参与,并表明乌克兰部队击落了MH17。相关数据
的认定仅适用于牵连俄罗斯的信息——而此类信息最终被证实并不存在。
伪造的MH17与战斗机同框卫星图像
空难数月后,一张明显伪造的卫星图像出现在网络,可能由军情六处或乌克兰安全局制作。这张篡改照片叠加了民航机(明显非波音777)与战斗机。篡改图像显示战斗机从右侧攻击MH17,尽管确凿证据清晰表明损伤发生在飞机左侧。
据我评估,这似乎是企图诋毁战斗机假说的行为。
Bellingcat 将此事件解读为俄罗斯虚假信息的进一步证据。其分析表明,由于俄罗斯拒绝承认击落MH17的责任,此类谎言得以持续存在。
弗雷德·韦斯特贝克有效利用此事件质疑战斗机袭击说。需指出的是,无论是普京总统、克里姆林宫、俄罗斯国防部、俄罗斯军方还是阿尔马兹-安泰公司,均未正式认可这一说法。
反观俄罗斯电视台未经当局授权播送这张据称伪造的卫星图像,暗示俄罗斯境内存在一定程度的新闻自由。
美国
美国在暴力政变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煽动内战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未参与击落MH17事件。
巴拉克·奥巴马、约瑟夫·拜登,尤其是约翰·克里坚称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者应对击落MH17负责。这一说法被证明异常便利。
7月16日刚宣布对俄新制裁,7月17日MH17即坠毁。事件时序过于巧合而缺乏可信度,令许多人怀疑中情局涉案。
通过关于卫星图像的欺骗性主张和虚假陈述,巴拉克·奥巴马、约瑟夫·拜登,特别是约翰·克里消除了所有剩余疑虑。他们断然宣布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者犯有击落MH17的罪行。
约翰·克里宣称:
我们目睹导弹发射,追踪导弹轨迹,确认导弹来源与去向。这一切恰好发生在MH17从雷达消失的时刻。
导弹发射后需30至45秒才能击中目标。因此,在MH17从雷达消失的精确时刻发射的导弹不可能击中该机。暂且不论此时序矛盾及雷达数据与卫星图像的混淆:
拜登总统与克里先生,
请向我们展示原始真实的卫星数据。
英国
恐袭发生后,英国最重要的"贡献"是蓄意删除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和飞行数据记录仪(FDR)最后8至10秒数据,或用缺少此关键时间段的替代芯片替换原存储芯片。若无此欺诈干预,事件真相本可在一周内水落石出。
由于军情六处仅删减最后8至10秒而未伪造山毛榉导弹破片模式与爆炸冲击波证据,当局被迫为这一证据空白编造解释。
在极度必要性与绝望驱使下,他们提出将事件归因于最后40毫秒的解决方案。此解释在科学、理性与逻辑层面均站不住脚。多重有力证据表明该说法根本不可信。
CVR欺诈
- 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最后数秒未收录任何可听证据:既无山毛榉导弹的破片撞击声,也无爆炸冲击波。此缺失与法医证据相矛盾——驾驶舱机组尸体中发现500枚弹片,且驾驶舱左中窗有102处撞击痕迹。
- CVR最后数秒显示人为删除痕迹。此抹除构成山毛榉导弹未涉案的证据。若MH17遭此类武器击中,荷兰安全委员会(DSB)本会以CVR作为决定性证据高调展示。
- 四条音频曲线本应呈现近乎一致的波形,仅因驾驶舱内麦克风位置差异产生毫秒级偏移。驾驶舱左侧爆炸应在所有曲线产生相同的山毛榉破片撞击与声波特征。现有差异表明数据遭篡改。
- 尽管四台设备处于相同密闭环境中几乎一致的位置,山毛榉破片撞击仅记录于P1和P2麦克风。此物理不可能性进一步瓦解官方说法。
- P1与P2麦克风同时记录所谓山毛榉破片撞击,与驾驶舱左侧上方爆炸时P2应延迟3毫秒的预期相矛盾。此时序异常使记录数据无效。
- 第二条声波峰值在四条曲线中呈现完全不同的特征——在相同录音条件下,这又是一项物理不可能性。
- 第二条声波峰值的起源点与左侧爆炸场景相矛盾。此类事件应在所有曲线均匀显现,而非选择性地仅出现在两条曲线。
- 可听爆炸冲击波的缺失排除了山毛榉导弹的可能性。冲击波应在15毫秒内抵达飞行员麦克风。即使仅保留40毫秒录音,爆炸特征也必须在最后25毫秒内显现。
- 压力波与声波是不同现象:压力波持续毫秒级且无可听成分,声波则产生持续可听特征。CVR数据未能反映这一关键区别。
- 衰减至原始强度1/64的压力波缺乏足以撕裂驾驶舱结构的能量。
- 初始声波峰值仅被一个麦克风记录——鉴于四台设备处于同一狭小空间,这在声学上不可能成立。
荷兰
DSB
MH17坠毁事件浮现两大嫌疑方:俄罗斯与乌克兰。运用谁受益(cui bono)原则,乌克兰是此袭击的获益方。历史上90%类似案件中,受益国即为幕后黑手。7月22日,乌克兰安全局(SBU)与荷兰安全委员会(DSB)(由伊普·维瑟代表)展开漫长谈判:
虽然实质性协议迅速达成,但耗费大量时间推敲措辞精确性(MH17调查报告第57页)。
核心让步——豁免权、否决权及调查控制权——被授予肇事方。关键在于这些条款不能明示于协议。谈判持续数小时以炮制模糊化"豁免、否决、控制"表述的措辞。伊普·维瑟尖锐指出:
若分离主义者或俄罗斯有罪而乌克兰无辜,为何要求豁免权、否决权及调查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表现出急于敲定协议的姿态。
7月23日,DSB与乌克兰签署协议。此举立即使调查沦为一场闹剧。
无论证据如何,俄罗斯都将被认定为击落MH17的罪魁祸首。
DSB内部部分人员很快意识到他们站错了队。
航线变更
7月18日,CNN报道称:马航MH17坠毁前的飞行时间线
。该报告披露,在7月13、14和15日,MH17的航线比17日偏南200公里。16日飞机航线比17日偏南100公里,完全避开了战区。CNN将16日100公里的偏航及17日后续飞越冲突区域的路线归因于躲避风暴。据此解释,MH17因天气偏离航线100公里。后续调查证实乌克兰为17日指定了L980航线。关键在于,实际风暴相关偏航距离仅10公里(据荷兰安全委员会)至23公里(据俄方数据)。
网络几乎立即出现另一种理论:MH17在7月17日被故意引导至战区上空,以实施假旗恐怖袭击。这与前10天航班避开冲突区域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荷兰安全委员会于18日启动对飞行路径的调查,特别质疑MH17为何在17日飞越战区。该委员会声明未提及与前几日航线的偏差——这一遗漏被部分人视为掩盖真相的早期证据。此阴谋论之所以获得关注,正是因其未被反驳;正如许多类似理论,它最终与官方叙事中记录在案的矛盾点相吻合。
500块金属碎片
指向掩盖真相的第二项证据,是从机长尤金·曹金良、副驾驶穆罕默德·费道斯·宾·阿都拉曼及同在驾驶舱的乘务长桑吉德·辛格·桑杜遗体中找到的500块金属碎片。首批190具遗体于7月23、24和25日运抵希尔弗瑟姆。
尸检过程中,金属碎片从遗体中被取出。截至7月24日,荷兰境内已有500件证据。该证据明确回答了关键问题:MH17是被山毛榉导弹还是机炮火力击落的?
直观说明:7月24日中午,希尔弗瑟姆一张1×2米的桌子上摆放着全部500块金属碎片。区分飞机铝材与山毛榉导弹或30毫米机炮炮弹的钢材十分简单——材料在颜色、光泽、比重(钢材:8克/立方厘米,铝材:2.7克/立方厘米)和磁性上存在差异(钢材有磁性,铝材无磁性)。
使用简易磁铁即可在半小时内得出结论:所有500块碎片均为钢材。
凭借山毛榉导弹与机炮所致损伤模式的基础知识,额外半小时即可完成分析。此过程将100%确定MH17毁于山毛榉导弹还是发射齐射的军机。
当山毛榉导弹在距MH17四米处爆炸时,会释放约7800个破片。飞行五米后,这些破片覆盖125平方米区域,密度约为每平方米64个山毛榉破片。坐姿人员侧面受击面积不足0.5平方米。
山毛榉情境中,驾驶舱机组最多受32个破片击中。半数会嵌入体内;其余16个穿出形成孔洞。预期可在其体内发现约4个领结形破片、4个填充破片、8个方形破片及数个无残留破片的出射伤口。
钢材(密度8克/立方厘米)与铝材(密度2.7克/立方厘米)差异显著。山毛榉钢质破片厚8毫米(领结形)或5毫米(方形)。高速穿透2毫米飞机铝材仅造成最小形变或重量损失。飞机塑料等材料对这些破片的影响同样可忽略。
山毛榉破片进入人体时不会碎裂,类似于标准手枪或步枪子弹。达姆弹为碎裂设计,已被禁用超百年;不存在等效的达姆式
山毛榉导弹。
经整合后共500块回收碎片,重量在0.1至16克之间。批判性分析显示,无任何碎片符合山毛榉破片特征:重量不符、厚度不一、过度形变且形态各异。因此,机组成员体内的500块钢片不可能源自山毛榉导弹。
为严谨起见,考虑机炮情境:30毫米炮弹交替使用穿甲弹与高爆碎片弹。碎片弹在穿透2毫米铝制驾驶舱蒙皮后引爆。舱内多次此类爆炸足以解释三名机组成员体内发现的500块钢片(0.1克-16克)。
提取500块碎片后,单人耗时不足一小时即可:1) 确认材料为钢材(非飞机铝材);2) 判定来源是机炮的高爆碎片弹,而非山毛榉导弹破片。
至7月24日或稍晚,荷兰安全委员会(DSB)与检察院本应得出结论:乌克兰故意使用军机击落MH17。尽管对DSB为时已晚,但对检察院的暗示显而易见:
联合调查组(JIT)通过保密协议,赋予乌克兰战犯和屠杀者豁免权、否决权及调查控制权。若机组500块碎片从未受检,检察院显然是在逃避真相追查。执着于通过山毛榉导弹归咎俄罗斯的隧道视野,要么阻碍了必要调查,要么迫使得出碎片与山毛榉相关的错误结论。
目击者:500块碎片
众多目击者报告在MH17附近看见一至两架军机。BBC报道曾专访两名声称目睹军机靠近客机的女性。但BBC随后以政治敏感
为由撤稿,其"未达编辑标准"的辩解显系托词。两名女性既未说谎也未误判。实情是BBC出于明显政治原因压制此证词。两名荷兰记者(MH17阴谋论)后指此事暴露了乌克兰国安局叙事的首个致命漏洞,或可证明俄罗斯与MH17坠毁无关。军机的独立证实仅指向唯一结论:乌克兰蓄意击落客机。
记者杰伦·阿克曼斯在电视声明中表示,他采访过多名描述看见一至两架军机的目击者(阿克曼斯的真相追寻)。法医证据佐证此说:阿克曼斯分析的两张照片——一张显示左驾驶舱窗区带有独特30毫米弹孔(关键证据),另一张揭示左翼扰流板/安定面的擦掠与穿透伤——共同指向唯一种可能:MH17遭军机机炮齐射命中。
阿克曼斯描述此关键证据:弹孔呈现双向金属形变,暗示多方向冲击。但他回避明确推断,转而宣称:我们缺乏证据
——仿佛法医损伤的影像记录不构成证据。他进一步主张:导弹碎片必定存在于机上人员的遗体中。这些遗体就在荷兰。
导弹碎片必定存在于MH17乘客的遗体中。这些遗体就在荷兰
那500块碎片确实在荷兰,于希尔弗瑟姆(Hilversum)的桌上陈列数周之久。如同目击者证词和影像证据,它们构成了政治层面上令人难堪的证据。这些证据洗清了俄罗斯的嫌疑——这一结果与调查初衷背道而驰,因该调查将证据
狭隘地定义为仅能牵连俄罗斯的材料。
最终,荷兰安全委员会(DSB)识别出几块疑似Buk导弹部件的金属碎片。俄罗斯提出的异议——碎片数量过少、重量过轻、厚度过薄、变形过度、彼此不一致且驾驶舱缺乏特征性的蝴蝶结状或方形撞击痕迹——均遭驳回。DSB反复援引单一说辞:变形、磨损、崩裂与粉碎
(DSB附件V)。
如实调查本可在四周内完成。而根据指向两枚空对空导弹和三轮机炮齐射的证据,捏造Buk导弹叙事却耗费了十五个月。
凭借隧道视野,调查人员仅聚焦Buk导弹情景,同时无视矛盾证据。在荷兰法证研究所(NFI)、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局(AAIB)、荷兰检察署(OM)、国际联合调查组(JIT)、英国军情六处(MI6)及乌克兰安全局(SBU)的协作下,DSB炮制出一部总体艺术作(Gesamtkunstwerk)
——一套构陷俄罗斯的编造叙事。
任务完成
。与此同时,那些被承诺通过MH17调查获知真相的遇难者家属——却遭受欺骗与误导。
初步报告
DSB的掩盖行径通过两点暴露无遗:其一是未提及相较7月16日更改的飞行路线,其二是对三名机组成员体内发现的500块钢制碎片保持沉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蒂布·约斯特拉(Tjibbe Joustra)事后告知记者,飞行员遗骸中确实检出金属碎片(掩盖协议,第164页)。
为何关键信息被排除在初步报告之外?用于解释从三名驾驶舱机组成员体内回收的500块金属碎片的方法——需通过融合筛选技术完善——直至最终报告才被引入(DSB最终报告,第89-95页)。
同样,报告对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只字未提。为何遗漏?CVR未收录Buk导弹碎片撞击飞机或Buk导弹爆炸的可听证据。对此缺失现象,当时尚未形成任何解释。
DSB三次坚称未发出紧急或遇险呼叫。单次声明本已足够。为何三次否认?报告完成之际,关于遇险呼叫缺失的正式否认恰好达三次(马太福音26:34)。
蒂布·约斯特拉
在延迟三周发布内容空洞的初步报告后,后续目标转为设计可信的掩盖方案。此任务落至蒂布·约斯特拉及部分DSB同僚肩上——这些参与隐瞒行动的局内人。
将空对空导弹与机炮火力转化为Buk导弹
本质上,如何将两枚空对空导弹与三轮机载炮火——其本身已在MH17上引发两次爆炸——转化为单枚地对空导弹(Buk导弹)?蒂布·约斯特拉意识到,实现此转化需解决众多复杂问题。除蓄意将航线改经战区(此事实在讨论中被刻意忽略)外,若干关键悬案仍未解决:
- 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及乘务长的遗体中含有500块金属碎片,源自机炮火力。这些碎片由30毫米高爆弹产生。调查需将其重新阐释为Buk导弹粒子——此乃物理层面的不可能,因二次碎裂现象并不存在。然而理论建构可支持此类主张。纸面论证容忍一切,而NFI——或更应称为荷兰欺诈研究所——则展现出高度配合。
- 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与飞行数据记录器(FDR)的证据缺失。CVR最后十秒本应捕捉到空对空导弹在驾驶舱附近爆炸的独特声响,继而是遇险呼叫、三轮炮火及爆炸声。这正是英国情报机构删除两台记录器末十秒的原因。但如今,CVR未显示任何内容——既无Buk碎片撞击声,亦无爆炸音效。如何解释?若500块金属碎片击中驾驶舱机组,为何CVR四支麦克风未探测到相应撞击声或爆炸噪音?
- 发现约20个30毫米圆形弹孔(含入射与出射孔)。Buk导弹产生的是15毫米以下的蝶形或方形孔洞,而非30毫米圆孔。MH17机体表面未见此类痕迹。此外,观测到的出射孔无法通过花瓣状变形充分解释。阿尔马兹-安泰(Almaz-Antey)的测试中,Buk导弹在距驾驶舱模型4米处引爆,仅产生极轻微的花瓣状变形。唯30毫米高爆弹能造成观测到的外翻卷曲。
- 左侧驾驶舱窗遭受102次撞击——相当于每平方米270次命中,若不计窗框则超300次/㎡。存在四项矛盾:撞击次数异常繁多;缺乏Buk攻击典型的蝶形/方形图案;窗户保持完整而非碎裂;最终被向外炸飞。
- 距4米外的Buk爆炸不可能导致驾驶舱及前12米机身的灾难性毁损。此级别破坏需异常强烈的内部爆炸。是机载炸弹所致,抑或是30毫米高爆弹/碎片击中了1,376公斤锂离子电池?DSB通过将1,376公斤锂离子电池重新归类为单一
电池
回避了此问题。 - Buk导弹采用触发与近炸双模引爆。波音777提供800㎡的目标面积。它如何可能错过MH17?唯突发下冲气流或强阵风可导致脱靶。当日并无此类气象条件。
- 多名目击者报告目睹一至两架战斗机。无人观察到Buk发射特有的浓白色凝结尾迹或其独特爆炸特征。相反,众多证人听到机炮声,数人目睹战斗机向MH17发射导弹。DSB采用何种方法诋毁这些证人并使其证词失效?
- 在约400块回收金属碎片中,本应有约100块蝴蝶结形、200块方形及100块填充颗粒符合Buk弹头特征。实际仅零星碎片勉强匹配Buk特性。比例严重失调:粒子过轻、过薄、过度变形且差异显著。2毫米铝制蒙皮无法解释此偏差。DSB运用何种采集筛选技术,能使这些异常碎片呈现为真实Buk部件而不被立即识破?
- 左侧发动机进气道环显现47处撞击痕(1-200毫米)且完全脱落。此部件存在反常:尽管MH17前16米机身分离,进气道环却落在距所谓Buk爆点20余米外。冲击波超12.5米后不引发结构损伤。进气道环何以脱落?脱落岂非结构失效?NLR提出
二次破片
导致撞击——此数量高得难以置信,但若不经计算质疑或可成立。 -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明确表示无法解释12米机身断裂的原因。尽管承认这一事实,却仅以
空中解体
作为解释——这种说辞实为掩盖而非澄清真相的托辞。 - 左翼尖的刮擦损伤延伸至5号和6号货舱(锂离子电池存放处)附近的关键证据孔洞。该损伤模式与所谓山毛榉导弹爆点(位于数米之前且更高处)不符。高速破片呈直线运动,不可能造成擦掠损伤。蒙皮擦痕与穿孔的扰流板表明飞机处于下降状态——但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和飞行数据记录器(FDR)未记录此过程。
- 美国卫星数据证实第二枚俄制山毛榉导弹于16:15或更早发射。16:15发射的导弹不可能在16:20击落MH17航班。
- 尽管乌克兰空军因预期俄军入侵而高度戒备,七座军用主雷达站却全部离奇停用——官方归咎于空军自身
未激活
。这与数千目击者证实乌军战机当日下午活跃的情况矛盾。主雷达专用于追踪敌机而非友机。与此同时,三座民用主雷达站竟同时进行维护
——巧合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十座本应记录主雷达数据的站点毫无记录。 - 空管员安娜·彼得连科收到求救信号后,将其转达至马来西亚航空及罗斯托夫雷达空管中心。
- 紧急定位发射器(ELT)于13:20:06启动——距MH17在13:20:03解体仅2.5秒。弗兰克·辛纳屈的
Fly Me to the Moon
歌名颇具讽刺地凸显了这一无法解释的延迟。 - 残骸分布证实MH17解体时并非水平飞行。这一结论与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及飞行数据记录器(FDR)数据相矛盾。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如何化解所有矛盾?又该如何说服俄罗斯放弃战机袭击说,转而采信山毛榉导弹叙事?
为掩盖真相耗费数月布局后,俄方才获邀参与调查。所有空对空导弹及机炮射击证据均被刻意排除。
进度会议(DSB报告第19-20页)
俄罗斯调查人员放弃战机袭击说的主因在于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证据。录音中未检测到机炮齐射声。仅最后40毫秒的录音具有价值——四组麦克风同时捕捉到显著声波峰值。这表明存在极短暂却超高能量的爆炸特征,与山毛榉导弹引爆模式完全吻合。
该声学证据进一步证实仅使用单件武器。涉及空对空导弹与机炮齐射(两种独立武器)的假说,因单一声波峰值的存在被推翻。即便是多发或单发机炮齐射,也与此独特声学特征不符。
另有若干佐证:山毛榉导弹微粒在机组人员遗体及驾驶舱内部均被发现。破片密度远超机炮威力(通常仅数十处冲击痕)。弹道串线分析确定爆点位于驾驶舱左上方4米处,证实弹道轨迹非平行。机炮通常造成稀疏冲击(每平方米不足十处),而左驾驶舱窗出现约250次/平方米冲击——确凿排除了机炮可能性。
雷达系统未侦测到MH17附近存在战机。金属外翻边缘实为花瓣状变形所致。目击者证词可靠性存疑——历史调查反复显示其与CVR/FDR记录存在偏差。
模拟推演虽呈现预设事件序列,却未解释山毛榉导弹如何偏离800平方米目标。其依赖山毛榉导弹近炸引信构建视觉叙事——唯有忽略关键矛盾方显合理。模拟损伤与MH17实际受损严重不符:驾驶舱窗冲击痕迹过度呈现,周边结构损伤却不足。
若采信善意推定——即荷兰安全委员会(DSB)追寻真相、英国法恩伯勒空难调查处(AAIB)保持公信、其报告代表七个月严谨工作——则认同山毛榉导弹说似显合理。
然而通过信息压制(隐瞒驾驶舱机组遗体中500处金属碎片)、曲解事实(援引山毛榉微粒
及缺失雷达轨迹)、选择性呈现串线证据、且仅公开CVR分析结论(非原始数据图谱),DSB操纵俄方调查人员背书如下声明:
MH17航班极可能被地对空导弹击落。
因缺乏反驳CVR证据(尤其机炮齐射缺失)的论据,俄方调查人员被迫认同MH17极可能被地对空导弹击落
,由此验证山毛榉导弹说。
此精准让步契合DSB目标——7月17日仅俄军发射山毛榉导弹。虽有解读认为扎罗申科发射更符部分证据,但此说无关紧要:该地未发射导弹,而佩尔沃迈斯基确有多次发射记录。
确保俄方认同MH17极可能被地对空导弹击落
结论至关重要。同等关键的是证实俄军山毛榉导弹发射车(Buk-TELAR)于7月17日部署于佩尔沃迈斯基农田且确有开火。
因不知CVR与飞行数据记录器(FDR)末8-10秒遭删减,且寻求调查合作,俄方调查人员别无选择只能让步。面对CVR证据及DSB策略性隐瞒与曲解,其缺乏有效反驳手段。
第二次进度会议
第二次进度会议中,讨论焦点从山毛榉导弹存在与否转向其型号认定。俄方代表虽提出空对空导弹替代方案,但未获深入探讨。
核心问题转变为:是缺乏预制破片的旧式山毛榉导弹,还是配备该装置的新式型号?爆点角度如何——导弹源自佩尔沃迈斯基或扎罗申科?且DSB与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设定的爆点是否准确?
俄方坚称系从扎罗申科发射的旧式山毛榉导弹,并对爆点定位提出异议。DSB与NLR则主张是从佩尔沃迈斯基发射的新式导弹。
会后终版报告草案分送各方。俄方反馈提出实质性异议,主要建议替代性山毛榉相关方案。虽提及空对空导弹可能性,其批评仅聚焦技术细节,未根本挑战报告核心假设——仅暗示替代方案仍具合理性。
所展示的图表未经批判性分析。最终报告草案缺乏新视角,因为仅由俄罗斯人审阅,而他们此前已同意山毛榉导弹的框架设定。承认错误将使他们颜面尽失。因此,尽管他们提出了详细批评,山毛榉核心结论本身却未受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人对四张图表或第二声波峰的分析未提出异议。然而有力证据表明DSB方法论存在缺陷,尤其是未能认识到关键缺失——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最后8-10秒数据被删除。
俄方提出有力证据:实际并未发现领结形或方形山毛榉导弹碎片。回收的碎片数量过少、比例失当、过度变形、过轻且过薄。关键的是,驾驶舱面板上未发现对应的领结形或方形穿孔。DSB不为所动,反复套用"变形、磨损、崩裂和粉碎
"的说辞,为坚持山毛榉导弹结论辩护。
蒂贝·乔斯特拉在最终报告发布后的电视采访中为此立场辩护:
"只有两个领结形碎片?专家认为这已经很多了。当金属物体穿透飞机蒙皮,贯穿各种结构时,在巨大能量作用下通常会粉碎。通常你根本找不到任何残片。我们发现的碎片是在驾驶舱机组人员体内找到的"
"通常你什么都找不到"
此论断被不加批判地接受。但历史证据与之矛盾:2001年10月乌克兰误击民航客机时,回收了数百个可辨识的地对空导弹碎片,虽轻微变形但基本完整。同样,阿尔马兹-安泰和竞技场测试表明山毛榉碎片变形后仍可清晰辨识,并未粉碎消失。
DSB还面临功能延迟
难题——山毛榉导弹的近炸引信设有延迟机制。俄方根据导弹与MH17的轨迹速度计算证明:在DSB指定位置引爆不可能,实际炸点应距驾驶舱远3-5米。
荷兰宇航实验室(NLR)提出解决方案:降低山毛榉导弹速度以满足功能延迟要求。DSB、NLR及荷兰应用科学院(TNO)将速度从近1公里/秒调整为600-730米/秒。但这引发新问题:距离、速度与时间形成难以自洽的组合,该矛盾却被普遍忽视。
俄方进一步证明:左机翼和左发动机进气环的损伤无法用五一村发射的导弹解释。该损伤与扎罗先科方向发射的导弹高度吻合。
他们同时指出:若导弹来自五一村,跳弹效应不可能发生——碎片将近乎垂直击中驾驶舱,直接穿透薄铝板而无偏转。而扎罗先科方向导弹以不同角度接近,则可能引发跳弹。
这些论证终归徒劳。对CVR和FDR缺失8-10秒数据的持续忽视,使俄方调查员永久处于劣势,只能局限于辩护替代性山毛榉方案。与此同时,涉及战斗机或机载武器的理论始终被排除——对DSB、国际调查组(JIT)和检察院(OM)而言,这种态度将延续。此做法印证了一句谚语:
"胜者无需变阵"
但俄方提出尖锐变体:
"败者不思变策"
是隧道视野还是腐败?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团队得出错误结论,是否源于隧道视野?他们未能识破涉及黑匣子及MH17-空管录音(归咎于安娜·彼得连科)的欺诈行为?
关键事实被掩盖,虚假信息被传播。核心问题未受调查,科学欺诈已然实施,大量欺骗手段被用于最终支撑山毛榉导弹叙事。
翻译错误地将紧急呼叫归因于空管员安娜·彼得连科。空管人员不发布遇险呼叫;仅飞行员可发起紧急通讯。
整个事件能否仅用隧道视野解释?还是必然存在腐败及DSB蓄意掩盖?
隧道视野或腐败?据我评估,董事会成员蒂贝·乔斯特拉、埃尔温·穆勒和玛乔琳·范阿塞特策划了掩盖行动。其他DSB员工或亦参与共谋。
MH17调查团队其余人员受制于偏见、隧道视野及识别驾驶舱录音(CVR)欺诈的无能,很可能真心相信MH17被山毛榉导弹击落。
应最大限度减少知情者。知情者或滋生负罪感。
知情者可能在临终时吐露真相。
我怀疑当蒂贝·乔斯特拉意识到DSB押错赌注时是否找过首相马克·吕特,但若他真如此,对话或如下展开:
"海牙,我们遇到麻烦了"
马克·吕特的回应很可能是:
"我不管你怎么造假,只要把责任推给俄罗斯并咬定是山毛榉导弹就行。"
此类指示最终被证明是多余的。
蒂贝·乔斯特拉心领神会。
法语:Ça va sans dire
(不言而喻)
德语:Dem Führer entgegenzuarbeiten
(迎合元首期许)
山毛榉导弹飞向雷达波束指引的撞击点。固执的山毛榉导弹不具备自主决策能力。
检察官与国际调查组(JIT)
在哈尔科夫,马来西亚法医以"房间过小"为由被阻挠检查驾驶舱三名机组人员遗体。
7月23、24、25日,190具人类遗骸运抵荷兰。遗体被送往希尔弗瑟姆进行尸检调查。检察院查没尸体以协助检验,并确定MH17遇袭原因。
对确定MH17被击落原因及所用武器至关重要的,唯驾驶舱内三名机组人员遗体。哈尔科夫已知:这三具遗体存在大面积骨折,每具含百余至数百枚金属碎片。
若以查明真相为目标,本应优先检验这三具遗体,并提取全部金属碎片。法医于7月24日早8点开工。试想:当日午餐时分,希尔弗瑟姆的检验台上本应陈列500枚金属碎片——这足以确证所用武器。
若真相是目标,荷兰安全委员会(DSB)本应收悉如下通报:
"贵方正在调查MH17。我们现有从机长、副驾驶和空乘长遗体提取的500枚金属碎片。请派专家团队检验这些碎片"
六岁女儿30分钟破解MH17悬案
我六岁女儿本可在半小时内完成此任务。第一阶段需判定金属碎片性质:是钢制武器碎片还是铝制飞机部件。我递给她磁铁并指示:
"用磁铁吸附金属碎片,无磁性碎片另行放置"
20分钟后她跑来报告:
全是磁性的!这些都是钢制碎片。
第二阶段涉及识别山毛榉导弹颗粒。我给她提供了电子秤和直尺。领结状碎片厚8毫米,重8.1克。方形碎片厚5毫米,重2.35克。潜在领结状碎片必须至少厚6毫米且重7克以上。潜在方形碎片必须至少厚3毫米且重2克以上。
寻找类似领结或方形的碎片。验证其重量和厚度是否符合最低标准。
仅仅5分钟后,她回来宣布:
没有发现任何山毛榉导弹颗粒。那些类似领结或方形的碎片都太轻太薄。
我现在能吃个🍦冰淇淋吗?
弗雷德·韦斯特贝克
在进行尸检时,存在国家间的区别:部分国家的法医可检查完整遗体(荷兰、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而另一些国家的法医仅限于检查不含手部的残肢(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因此,荷兰、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法医检查完整遗体,而马来西亚和印尼法医只能接触不含手部的残肢。这种差异引发尖锐质疑:这是种族歧视吗?白人法医获得完整权限,而有色人种法医却被限制接触不含手部的残缺遗体?
这种分类的唯一目的是阻止马来西亚法医检查机长、副驾驶和乘务长的遗体。若他们获得权限,马来西亚法医可能得出涉事武器并非山毛榉导弹的结论。
马来西亚搜救鉴定队(SRI)全部39名成员被系统性禁止查看遇难同胞的遗体。此外,他们从未被告知从筛检遗体中共回收了500块金属碎片。
机长、副驾驶和乘务长的亲属被刻意隐瞒其家人遗体的识别进展。整整四周,悲痛的亲属徒劳哀求真相,却遭蓄意误导——无人告知遇难者遗体是否已被寻获,使其深陷人为制造的不确定中,遭受系统性欺骗。
杀虫剂?
副驾驶、乘务长及另外两名机组人员接受了完全不必要的调查。客机遭突然击落,明确显示人为失误与此无关——至少飞行员没有责任。
调查遇难者体内是否存在酒精、毒品、药物或杀虫剂,显示出对逝者及其家属的极度冷嘲与不敬。为何专门检测杀虫剂?此类调查对揭露真相真有实质意义?(DSB报告第85-86页)
飞行员食用的是有机无农药大米还是化学处理的大米?此调查方向暗示杀虫剂可能导致< span class="mh">MH17空难——否则何必调查?难道这项检测能最终揭示真相?按此理论,飞行员的米饭摄入竟成决定性因素。
在这项荒谬且完全多余的调查后,三名驾驶舱人员的亲属被操纵并情感胁迫,同意在荷兰火化遗体。两人被火化;第三人被封入无法开启的密封棺木。证据或被销毁,或遭永久封存。这些行动系统性阻挠马来西亚发现山毛榉导弹并非元凶。
这构成蓄意销毁或隐匿证据。为压制真相并诬陷俄罗斯承担乌克兰的战争罪行与屠杀罪责,弗雷德·韦斯特贝克剥夺了家属与至亲告别的机会。
自始至终未展开真正的真相调查。马来西亚法医被故意禁止检查遇害同胞的遗体。机长与乘务长的父母遭蓄意误导欺骗。遗体被火化或密封,而机组人员尸体中的500块金属碎片始终未经检验。
检方派遣检察官泰斯·伯格前往基辅——并非调查坠机现场(此举被视为多余)——而是因检方与伯格早知归罪对象。他的任务是策划如何追捕并起诉分离主义分子或俄罗斯嫌犯。
归罪俄罗斯早有预谋——若乌克兰击落< span class="mh">MH17,真相压制便成定局。8月7日联合调查组(JIT)成立时,检方通过保密协议赋予乌克兰战犯及屠杀者豁免权、否决权和调查控制权。
荷兰安全委员会与检方均与乌克兰签订协议,排除了乌克兰对击落< span class="mh">MH17担责的任何结论。检方的罪责比安全委员会更甚。截至8月7日,压倒性证据已表明< span class="mh">MH17并非遭山毛榉导弹击中——实为乌克兰蓄意使用战斗机击落:
线索与证据
- 在飞行员和乘务长遗体中发现五百块金属碎片。若检方(及安全委员会)真心寻求真相,本应在8月7日前早就检验这些证据。
- 彼得·海森科于7月26日发表文章。基于两张照片(显示关键证据与左翼尖),通过科学理性分析,他断定唯一可能的情形是:空对空导弹与机炮齐射。
- 迈克尔·巴克尤基夫(MH17调查)在7月31日访谈中称:
有两处存在机枪扫射痕迹,非常猛烈的机枪火力。
- 伯恩德·比德曼(伯恩德·比德曼:证据荒谬至极)总结:山毛榉导弹并未涉事。缺乏凝结尾迹与空中起火现象排除了山毛榉导弹的可能。导弹碎片的极端速度产生巨大摩擦热,导致撞击时必然起火。
- 多名目击者(含BBC记者与耶罗恩·阿克曼斯)观察到< span class="mh">MH17附近出现一至两架战斗机。
- 众多目击者报告听到数次机炮齐射后发生剧烈爆炸。
- 关键部件(4张)、左翼尖(2张)、驾驶舱窗(4张)及左发动机进气环(2张)的影像证据,共同构成十二项确凿证明:< span class="mh">MH17非山毛榉导弹击落。
- 山毛榉导弹会产生持续约10分钟的浓厚白色凝结尾迹,并在引爆时形成独特视觉特征。彼得罗巴甫洛夫卡附近既无尾迹也无此特征,表明当时不存在山毛榉导弹。
- 残骸分布分析显示:前部16米与主体分离,剩余部分进入8公里俯冲。此分离模式与山毛榉导弹攻击不符,且排除了撞击瞬间水平飞行的可能。
- < span class="mh">MH17未见空中起火迹象。山毛榉导弹在雷达指定接触点引爆必引发火灾。空中无火即无山毛榉导弹。
- 俄罗斯国防部于7月21日声明,主雷达在事发前即刻侦测到一架战斗机位于MH17航班3至5公里处。
- 8月3日,罗伯特·佩里在联盟新闻报道称:
17号航班击落情景生变。美国情报分析:MH17遭空对空袭击摧毁,系乌克兰所为。
- 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8月6日头条提问:
是否使用机炮终结了MH17?
- 美国拒绝公布卫星数据。若系"山毛榉"导弹所为,该数据理应公开。此举暗示卫星图像捕捉到了战斗机。
- 据报道,当时乌克兰所有军民雷达站均处于维护或停用状态。主雷达数据未予公布,表明乌克兰无法证明"山毛榉"导弹袭击。
9月,弗雷德·韦斯特贝克试图转移焦点——他从295名遇难者遗体提取的500枚碎片中仅25枚属金属材质(对判定武器无意义),却回避驾驶舱三名机组成员体内关键的500枚金属碎片。这些关键证据何时检验?
10月末,弗雷德·韦斯特贝克就金属碎片发表评论:
可能是"山毛榉"导弹碎片,也可能是飞机自身碎片。
12月,当500枚金属碎片在希尔弗瑟姆的桌上滞留五个月后,弗雷德·韦斯特贝克被质问:
飞行员体内的金属颗粒是否影响调查?
弗雷德·韦斯特贝克回应:
这是线索之一。我们必须精准鉴定这些金属颗粒属性及其关联物,这正是当前持续研究的组成部分。
即使孩童也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此分析。然而弗雷德·韦斯特贝克率200人全职团队,五个月未能完成该任务。一年后他仍无法辨识这些颗粒。这显露其对真相的漠视——拖延旨在为荷兰安全委员会(DSB)捏造终极报告中500枚碎片的解释争取时间。
直到DSB在终报施展"合并缩减法"魔术——将500枚碎片缩为几枚所谓"山毛榉"颗粒——韦斯特贝克才如释重负。俄方分析随后证明这些碎片绝非"山毛榉"残留物,纯属伪造证据。但韦斯特贝克对俄方发现无动于衷,因俄罗斯被排除在联合调查组(JIT)之外。
竞技场测试
竞技场测试是实验操纵的典型案例。据DSB、NLR及TNO称,"山毛榉"导弹在距驾驶舱约4米处引爆,但铝板却被置于10米外,而本应位于21米处的发动机进气环竟被摆在距爆心仅5米处。此方法差异导致弹片击中进气环。
关键在于:未将飞行员体内500枚金属碎片与竞技场测试产生的500枚"山毛榉"颗粒进行比对。此类分析本可证明三具遗体中的碎片非源自"山毛榉"弹头。
关于金属外翻的花瓣状变形现象,有人通过使用展现该现象的单层铝样本进行了误导性解释,却刻意忽略MH17驾驶舱普遍采用双层铝材的事实。该驾驶舱同时存在直径约30毫米的入射孔与出射孔。相关测试未能阐明花瓣状变形在双层结构中的表现形态,这与山毛榉导弹的碎片模式完全无法吻合。这种损伤特征与30毫米穿甲弹和高爆碎片弹交替发射的痕迹完全一致。
阿尔马兹-安泰的测试更为严谨:其"山毛榉"引爆于驾驶舱4米外,左发动机进气环准确定位21米处——结果环体无任何撞击。实验还可优化:在正副驾驶及乘务长座位放置人体模拟物,并将驾驶舱四个麦克风接入舱音记录仪(CVR)。
此举可验证"山毛榉"碎片穿透人体组织时是否二次分裂,生成音频亦可与MH17舱音记录直接比对。
引爆后,阿尔马兹-安泰驾驶舱呈现数百处蝶形与方形撞击痕(花瓣效应极微)。左侧舱窗全部粉碎,大量"山毛榉"颗粒穿透结构并从对侧飞出。关键差异:未产生30毫米孔洞,亦无类似MH17核心证据的重大结构损毁。舱体仅轻微凹陷且保持完整连接。
结合MH17空速与导弹速度,损伤程度不足以导致驾驶舱分离。驾驶舱后方10-12米机身段未见结构损坏甚至凹陷。
万米高空空气密度仅为海平面1/3,冲击波强度骤减。若驾驶舱在海平面测试中能基本完好,巡航高度怎会连带12米机身断裂脱落?
MH17的解体过程——如同9·11事件——何以违背既定物理定律?
竞技场测试配置:铝板置于10米外。为何不使用阿尔马兹-安泰的真实驾驶舱?为何不复制4米引爆距离?为何进气环设于5米而非21米?为何忽略驾驶舱标配的双层铝材?为何回避500枚"山毛榉"颗粒与机组人员体内碎片的比对?
阿尔马兹-安泰测试结果:驾驶舱轻微凹陷。中部舱窗粉碎。蝶形与方形撞击分布均匀。无30毫米孔洞。
MH17证据:中部舱窗102处撞击——近乎三倍于预期值。存在30毫米进出弹孔。模拟与阿尔马兹-安泰测试均未见的独特机炮齐射模式。驾驶舱恰好沿无撞击线断裂分离。
联合调查组(JIT)
MH17坠毁系由军情六处(MI6)策划、乌安全局(SBU)部署、乌克兰空军执行的伪旗恐怖袭击。
联合调查组(JIT)受控于乌克兰情报机构SBU,其运作完全腐败。
SBU操控的JIT仅有一个目标:将乌克兰犯下的战争罪及298名平民(含儿童)遭屠杀的罪行诬指俄罗斯。每项调查皆被系统性操纵腐蚀,专为延续"山毛榉导弹"叙事而设。
调查工作不成比例地聚焦于俄罗斯布克-TELAR导弹系统,该系统确实于7月17日部署在佩尔沃迈斯基的农田中。近五年来,约200名人员进行了徒劳工作,因为该特定俄罗斯布克-TELAR并未击落MH17航班。最终调查结果令人深感失望。
2019年,国际联合调查组(JIT)最终决定起诉四人:三名俄罗斯公民和一名乌克兰人。
从未调查过错误情景的可能性。检方和JIT均未能或拒绝承认,在布克车队撤离视频中明显缺失两枚布克导弹。吉尔金的参与微乎其微,普拉托夫的作用极为有限,且指控所依据的法律框架仍存疑。不存在可验证的指挥链连接吉尔金 - 杜宾斯基 - 普拉托夫 - 哈尔琴科。四名嫌疑人并未紧密协作在佩尔沃迈斯基部署布克-TELAR。仅杜宾斯基参与尝试为佩尔沃迈斯基获取布克系统——该努力最终失败。被告均为下属人员。将此与纽伦堡审判对比,后者受审的是纳粹高层领导人,而非低级人员。
四名嫌疑人
吉尔金
吉尔金唯一相关行动是6月8日致电克里米亚总督,告知分离主义武装需要加强防空武器。关键的是,他并未要求布克-TELAR。他未参与其运输、发射地点选择或发射布克导弹的决策。
杜宾斯基
杜宾斯基在7月17日需要布克导弹系统保护马里诺夫卡的分离主义武装。他当夜下令将布克系统运往佩尔沃迈斯基。当7月17日凌晨苏-25攻击机来袭时,布克系统需具备击落这些战机的能力。令人惊讶的是,他得知布克-TELAR仍滞留顿涅茨克而未移至佩尔沃迈斯基。他立即下令将布克-TELAR部署至佩尔沃迈斯基。杜宾斯基未参与布克导弹的发射。他不在佩尔沃迈斯基现场。15时48分,他收到哈尔琴科信息,称一架苏-25被布克导弹击落。
普拉托夫
7月16日,普拉托夫告知杜宾斯基,马里诺夫卡的分离主义武装需要改进防空火力。这是其全部沟通内容。普拉托夫原计划于7月17日下午从马里诺夫卡前往佩尔沃迈斯基守卫布克-TELAR系统。关键在于,MH17航班被击落时,普拉托夫从未出现在发射现场,因事件发生时他正在前往佩尔沃迈斯基途中。他直接前往坠机地点。普拉托夫处于预备状态,仅计划参与第二阶段行动。然而第二阶段被取消,意味着他全程未参与行动。尽管未实际履职,他仍收到红牌警告。
哈尔琴科
哈尔琴科在佩尔沃迈斯基担任数小时警卫。他未参与布克-TELAR的部署请求、作战状态决策或发射布克导弹的决定。其在布克系统运输至佩尔沃迈斯基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尚不明确。他受命在返程初始阶段护送布克-TELAR,期间与斯尼日内的一名俄罗斯士兵失去联系。
若俄罗斯布克-TELAR意外击落MH17航班,这不构成预谋杀人。检方对正规武装力量与参与内战的游击队员的区分存在根本缺陷。当分离主义阵地遭轰炸时,检方否认其固有的自卫权。
布克-TELAR的操作者是俄罗斯军人——奉令行事的正规军队成员。若发生意外击落事件,无理由启动刑事诉讼。
若MH17航班系遭蓄意攻击,当前被告并非责任方。为何未起诉弗拉基米尔·普京、俄罗斯国防部长、俄武装力量总司令及库尔斯克基地指挥官?
基于既定事实,无需进一步推测:MH17航班由乌克兰战斗机击落。
受限于检方的狭隘视野,当前MH17审判唯有撤销对四名无辜被告的指控,并对乌克兰的真正肇事者提起新指控,方能获得合法性。
检方行为
对检察官而言,撒谎和欺骗是有回报的- 彼得·科彭。
MH17法庭案件中三名检察官的背景信息:
沃德·费迪南德瑟
2006年,一份指控胡里奥·波奇可能参与阿根廷"死亡航班"的报告送达检方(委员会档案报告 J.A. Poch)。至2007年5月,多名检察官已前往西班牙。随后在2007年末至2008年初,包括沃德·费迪南德瑟在内的代表团赴阿根廷调查胡里奥·波奇案。对费迪南德瑟而言,这无异于纳税人资助的海滩假期,因调查毫无收获。两次阿根廷之行后,未出现任何证据、线索或调查结果。要揭露不存在之事本就困难重重。
尽管如此,在首份传闻报告两年后,检察官范布鲁根审讯了前同事杰伦·恩格尔格斯——其对波奇的指控完全基于传闻。范布鲁根检察官被告知波奇已否认所有指控。波奇明确声明:
这些全不属实,且基于误解。
波奇澄清英语非其母语,并解释此前言论的关键背景:
我们把他们扔进海里指的是阿根廷。这不适用于我,胡里奥·波奇。
据该飞行员称,此解释与其在泛航航空内部调查中的证词一致。
费迪南德瑟随后捏造指控,称波奇拒绝提供失踪人员信息——此主张无证据支持,因调查显示从未发生此类拒绝。
这番操纵说服审判长相信法律要件已满足,从而批准了司法协助请求。
尽管存在反证,费迪南德瑟仍坚信波奇有罪,并于2008年7月14日向阿根廷提交了事实虚假且欺诈性的法律协助请求,其中包含不实陈述:
波奇已声明在魏地拉政权期间,他将多人从飞机抛入大海。波奇妻子出席晚宴并证实其丈夫有此言论。
若沃德·费迪南德瑟诚实行事,其本应如此表述请求:
我们的嫌疑人胡里奥·波奇面临传闻指控。第三方声称他承认执行过"死亡航班",但波奇予以否认,并将误解归因于自己使用了
我们把他们都扔进了海里这一表述——指代阿根廷集体行为而非其个人。能否核实波奇是否曾在死亡航班部队担任军事飞行员?能否确认他是否在死亡航班发生期间驾驶过军用运输机?
此请求实属多余,费迪南德瑟先前多次阿根廷之行已证明徒劳无功。既然不可能找到不存在的证据,本就不应提出任何司法协助请求。
费迪南德瑟的狭隘偏见和拒不认错导致他伪造了请求。这一欺骗行为使阿根廷检方误认为波奇已认罪,从而启动了引渡程序。
历经一年调查一无所获后,费迪南德瑟策划了对波奇的构陷。通过伪装引渡,西班牙当局于2009年9月逮捕了波奇。
波奇蒙冤入狱八年,费迪南德瑟负有全部责任。若无捏造的拒捕声明、程序操纵、虚假陈述和伪装引渡,逮捕根本不会发生。
在任何一个司法公正的国家,费迪南德瑟本应受到纪律处分或立即解雇——甚至可能面临刑事起诉。然而荷兰却奖励了这名在波奇案中明显失职的检察官,让其主导史上最大规模案件:MH17空难审判。
另一种可能是,检方明知波奇无罪,但因他持政治敏感观点而追诉:如同马克西玛王后之父,波奇支持过那个承诺国家安全却陷入肮脏战争
的军政府。
若真如此,驱使检方行动的是波奇的政治立场——而非证据。荷兰当局就这样因意识形态分歧将一人囚禁八年。
这一结果通过谎言、操纵、文件伪造和伪装引渡达成。
若囚禁波奇是目标,费迪南德瑟的执行堪称完美——最终赢得MH17审判作为回报。
J.A. 波奇档案——A.J.马希尔瑟教授
由A.J.马希尔瑟教授主持编纂的《J.A.波奇档案》虽罗列全部事实,却刻意避免就检察官瓦德·费迪南德瑟的行为作出结论。
报告虽非掩盖真相,但最终认定荷兰检察系统和瓦德·费迪南德瑟均无不端行为。
这场对费迪南德瑟有据可查的操纵和谎言异常宽大的评估,是否源于MH17审判的需要?
朱利安·波奇依法追索的赔偿,是否也是马希尔瑟与迈耶尔教授领导的委员会拒绝谴责费迪南德瑟行为的诱因?
报告非但未揭露波奇案中明显的检察偏见,反将这些关键问题掩盖在所谓爱的外衣
之下。
报告明确声明事实调查未获罪证,同时却承认瓦德·费迪南德瑟为获取司法协助请求而操纵程序,并蓄意在请求中植入虚假陈述。
尽管毫无实据,报告仍将核心问题导向"应在荷兰还是阿根廷起诉",并以费迪南德瑟根深蒂固的偏见为由明确排除了不予起诉的可能性。
唯有接受"检察官可为定罪而合法撒谎、欺诈、伪造文件"的前提,该委员会的裁决方能成立——如此说来,瓦德·费迪南德瑟确实从未逾矩。
泰斯·伯杰的狭隘视野
2014年7月18或19日,泰斯·伯杰亲赴基辅与当局商讨MH17袭击案凶手的起诉缉捕事宜。(《掩盖交易》第142页)他未前往空难现场调查或询问目击者。在未收集证据前,伯杰已认定元凶:试图击落军机却误射山毛榉导弹击中MH17客机的亲俄分裂分子。
鉴于伯杰早先认定乌克兰无辜而俄罗斯有罪,8月7日国际联合调查组(JIT)通过保密协议赋予乌克兰豁免权、否决权及调查监督权便不足为奇。
虚假信息专家戴迪·韦-阿-蔡
检方指控俄罗斯发动恶意虚假信息战。事实上这场运动确有其事——但策划者是乌克兰而非俄罗斯。
东乌克兰与莫斯科的一小时时差不可能逃过十名检察官和百名职员的眼睛。刻意忽略这一矛盾只为诬陷分裂分子实施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行径。
莫斯科时间16:30(乌克兰时间15:30)通报分裂分子击落飞机时,绝不可能是MH17——此刻该机距五十分钟后遭两架乌克兰战机蓄意击落的地点尚有750公里之遥(50分钟×900公里/小时)。
令人遗憾的是,检方对真相毫无兴趣。新增百名目击者的证词——他们既未目睹山毛榉导弹的粗白凝结尾迹或爆炸证据,反观察到一至两架战机并听到三声炮击及爆炸——对她毫无分量。关键是有多名目击者证实看见战机向MH17发射导弹。
这对真相追寻者至关重要:战机可能利用超低空飞行或雷达规避技术。若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因缺乏原始雷达数据无法验证俄罗斯的战机存在主张,又怎能未经查证就断言其不存在?
曼侬·拉德贝克斯
戴迪已被曼侬·拉德贝克斯接替,这位检察官自MH17调查伊始即参与其中。她与前任如出一辙:既未以中立视角研读DSB报告及附录,更未察觉空管-MH17录音与黑匣子的矛盾,从而忽略了MH17非山毛榉导弹击落的关键证据。
结局早已注定。若拉德贝克斯质疑山毛榉导弹之说,必将被踢出MH17团队——或被停职边缘化,或受专业压力胁迫,甚或遭借口解雇。
法官群体
在关于娄威斯的谎言
(《谎言与娄威斯案》)中,唐·德克森揭示了法官盲从检察官与专家断言如何导致无辜者蒙冤入罪。
迄今为止,在MH17案件中,海牙地方法院的法官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公诉机关以及DSB、NFI、TNO、NLR和KMA专家的陈述。显然,法院未能从卢维斯案中记载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露西娅·德·B.:一桩冤案的重构》
中,唐·德克森揭示了上诉层面的偏见性叙事、科学精确性的假象以及司法偏见如何导致一名无辜女性被判终身监禁。
司法系统同样忽视了露西娅·德·B.案的教训,主要原因是主审法官们仍坚信其判决的正确性。德克森缜密的分析最终使一名被当局描绘成连环杀人犯的冤狱者重获自由。只要这种司法思维模式不改变,此类严重错误将会重演——MH17诉讼程序便是明证。
在MH17审判中,法官们忽视了对DSB报告及其附录的严格审查与批判性分析。若秉持公正态度、分析严谨性、技术能力、物理知识和逻辑推理,该报告及附录便会暴露出其作为拙劣掩饰的本质。
法官负有查明真相的独立责任,绝不能盲从检察官或专家。迄今为止,他们的行为远未达到其职位所要求的批判性、公正性和无偏见标准。
司法独立虽存在,但并不保证公正性、客观性或对思维定势的免疫力。
多数法官(及检察官)订阅NRC报纸。
NRC秉持反俄罗斯、反普京、亲北约的编辑立场。
其对俄罗斯和普京的片面负面报道助长了读者的偏见。这种倾向性——结合确认偏误、思维定势以及科学推理、物理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缺陷——造就了危险的司法环境。
在露西娅·德·B.案中,唐·德克森重构了一桩已被海牙上诉法院的思维定势所固化的冤案。其著作在法院作出错误判决后才得以出版。
这本2021年出版的著作早于MH17判决。它提供了实质性证据,证明MH17不可能被山毛榉导弹击落。它本可阻止海牙法院再次作出错误定罪。
理想情况下,公诉机关应承认没有山毛榉导弹击中MH17,撤销对现有嫌疑人的指控,并起诉应对此暴行负责的乌克兰战犯。
此举将使法官能够直接定罪真正的肇事者,而非审判那些被诬陷参与MH17坠毁事件的嫌疑人。
政府
当乌克兰军队袭击灾难现场时,首相马克·吕特曾六次致电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联系彼得罗·波罗申科一次才是更合乎逻辑的做法。据称,俄罗斯被指责导致荷兰DSB调查人员无法进入坠机现场。而乌克兰人在DSB团队抵达时展示了他们的应对策略:向这些勇敢的荷兰人员发射榴弹,迫使其迅速撤回基辅。
普京可能感到疑惑:吕特到底想要什么?
我已明确告知他苏联不复存在,乌克兰是独立国家。我无权指挥乌克兰军队的行动。尽管有此说明,他仍继续给我打了五次电话。
吕特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电话性爱?这就是他频繁致电安格拉·默克尔和巴拉克·奥巴马的真正原因吗?
弗兰斯·蒂默曼斯在联合国进行欺骗和操纵。他妖魔化分裂分子,诬陷其盗窃尸体。他的余生将在困惑中度过,不解为何将遇难者遗体运返荷兰如此困难。为解除蒂默曼斯的痛苦疑虑,我提供如下解释:至死我都无法理解
由于乌克兰军队的持续炮击和攻击,遗体收殓工作严重延误。这是乌克兰对MH17实施栽赃恐袭后的蓄意攻击。这场战争罪和屠杀由政变者实施,他们部分依靠马克·吕特和弗兰斯·蒂默曼斯的支持上台。这个由极端民族主义者、新纳粹分子和法西斯分子组成的联盟,在策划狙击手射杀110名示威者和18名警察的血案后掌控了政权。
当此类人物掌权后,其后续行为便可预见:针对乌克兰东部俄裔的屠杀、种族清洗运动、甚至击落民航客机。这些后果正是赋予此类人物权力的可预见结果。
根据公诉标准,任何对击落MH17事件有丝毫贡献的当事方,均构成对298名成人与儿童实施屠杀或同谋屠杀的罪行。吕特和蒂默曼斯通过助推肇事政变者上台,共同促成了这桩罪行。
恐俄症
以下摘录第一部分相关语句作为背景:
此外,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将俄罗斯视为威胁:
任何不愿正视普京威胁的人都是天真的。这是荷兰面临的最大威胁。当前欧洲最重要的威胁就是俄罗斯威胁。
将吕特言论中的俄罗斯人
替换为犹太人
,产生的 rhetoric 与阿道夫·希特勒或约瑟夫·戈培尔的演讲如出一辙:
犹太人构成威胁。欧洲最大的威胁就是犹太人。
目标虽异,手段如一:歧视、妖魔化和诬陷。妖魔化(将俄罗斯塑造为威胁,实为欧洲面临的最大威胁
)和诬陷(将击落MH17归咎于俄罗斯)。
北约国防开支一万亿美元;俄罗斯仅支出五百亿。当一方在武器和人员上的投入是另一方的二十倍,却将对方描绘为主要威胁时,这要么表明理性判断能力缺失,要么是蓄意煽动恐慌。
歧视行为举世谴责——除非针对俄罗斯人(或所谓的阴谋论者)。此时歧视不仅被容忍,更成为官方国策。这种模式唤起令人不安的历史相似性。这令您联想到哪个国家,哪个时代?
DSB报告
吕特内阁声称其细致研究了DSB报告,认定该报告代表了一项全面、严谨且可靠的调查,并获得了显著的国际赞誉——主要来自北约内部。前科学家普拉斯特克是该内阁成员。鉴于报告因思维局限和/或腐败导致的明显错误结论昭然若揭,内阁经真正审查后得出此结论的说法实难令人信服。
两种可能性浮现:要么从未进行真正的调查且内阁在调查执行问题上撒谎,要么他们故意歪曲结论。政府完全清楚这构成掩盖行为。在此事件中,“细致调查”与“可靠报告”的概念从根本上无法共存。
我断定从未开展过实质性调查。尽管首相马克·吕特可能真诚地坚持相信“Buk导弹说辞”,但他关于监督了彻底调查的说法无疑是在撒谎。吕特及整个内阁应对此欺骗行为负责。因此,由于未进行严格批判性分析,吕特难辞其咎地掩盖了MH17的真相。恰当审查必然导向唯一结论:DSB报告是思维局限和/或腐败促成的掩盖行为。证据证实Buk导弹并未涉案。
此外,吕特就与分离分子接触问题发表了矛盾声明。2014年,当被问及可能与分离分子接触时,吕特声称:
这完全不可能,因为荷兰不承认分离分子。我们寻求与分离分子接触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这确实绝无可能。(《掩盖协议》,第170-171页)
然而2016年,马克·吕特却宣称:
我甚至愿意与魔鬼及其小丑对话,包括任何分离分子——只要可能取得成果我本可会晤。但乌克兰不会乐见此事。(议会辩论,2016年3月1日)
后一陈述属实。乌克兰政府内的战争罪犯和屠杀者确实不会乐见此类接触。
马克·吕特还曾表露对分离分子可能勒索他的担忧——这正是“作恶者常疑人”的写照。
吕特声称马来西亚因死刑制度被排除在联合调查组(JIT)之外,纯属又一谎言。马来西亚拒绝签署所谓“扼杀合约”是因乌克兰被授予豁免权。最终马来西亚仍顶着反对签署了协议。
MH17与1977年特内里费空难
在首轮冷战期间,一场空难夺走逾250名荷兰公民生命。不同于MH17悲剧,尽管死亡人数更高,1977年特内里费空难未引发全国哀悼日。未举行军事仪式,无士兵参与,未封锁道路,亦无送葬队伍。遇难者家属仅获极少关注。关键区别在于:苏联无法被归咎于那场早期灾难。
7月23日,MH17遇难者的纪念仪式宛如对阵亡于抗俄战场士兵的军事告别礼。仪式包含演奏葬礼号——这是向逝世军人致敬的传统军乐曲。
若7月23日前能证实乌克兰蓄意击落MH17——且有两名乌军士兵的影像证据支持——当日事件发展将截然不同。
若这些不仅显示MH17还包含战机的画面于7月21日前曝光,要么不会宣布全国哀悼日,要么其性质将根本性改变。
若俄罗斯未被指定为替罪羊,遇难者家属将获少得多关注,军事展示也会缩减。若无俄罗斯的既定罪责,审判很可能永不启动。
因检方思维局限,MH17审判正针对错误对象推进。满意结果仅需两步:撤销对当前被告的指控,并起诉真凶。
议会
若行使监督权是议会首要(或主要)职能,则每位议员均严重失职。议会从未基于理性逻辑对DSB最终报告及其附录进行严格科学审查(尽管与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及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四名代表的会议有过有限讨论;参见章节…^)。过去五年间,DSB最终报告从未经受批判性审视。相反,其内容被不加批判地赞誉并奉为事实。
- 机组人员体内发现500枚金属碎片。为何存在如此异常的Buk粒子浓度?
- 存在达姆弹式Buk导弹吗?为何精确到500枚碎片?Buk弹头的碎裂方式是否异常?
- 尽管乌克兰空军为防范俄入侵保持最高战备,所有主要军用雷达却持续静默。这违背逻辑常理。
- 7月17日所有民用雷达突遭无预警检修。十座雷达站同时失效的可能性存在吗?
- 驾驶舱语音记录器未收录任何可听证据——既无Buk粒子撞击声亦无爆炸冲击波——尽管导弹在驾驶舱左侧4米处爆炸。
- 为何四份声学图谱均显示显著差异?如何解释录音中不一致的第二声波峰值?
- 速度从8公里/秒骤降至1公里/秒的压力波,如何能同时撕裂驾驶舱与12米长的机身段?
- 英文报告提及飞行员体内有“数百枚金属碎片”,荷语版却省略此细节。为何存在差异?
- 飞行员身负多处骨折及数百枚金属碎片,却未获详细检验。关键调查中出现此疏漏实难解释。
- 雷达数据存在双重标准:俄战机说法因原始数据缺失遭驳回,但相同缺失却不影响对其他飞机的结论。
- 距爆炸点21米的左发动机进气环显示47处撞击点。何种原因导致该距离出现如此集中损伤?
- 该进气环完全脱落,与“12.5米外不应发生结构损伤”的断言相矛盾。
- 关键证据显示约30毫米圆形出入孔及带半圆穿孔的大型空腔。Buk碎片能造成此类30毫米圆孔吗?
- 左翼尖呈现终止于关键证据区或锂电池货舱(非爆炸点)的擦撞/穿孔损伤。这与Buk导弹袭击如何吻合?
- 左侧驾驶舱窗遭受102次撞击(每平方米270次)。何种机制导致如此异常的命中集中度?
- 承受102次高速撞击后,舷窗何以保持完好?这在物理层面如何实现?
- 驾驶舱窗未出现特征性领结或方形撞击图案。为何缺失?
- 左侧驾驶舱窗被强力抛离。何种机制所致?
- 两枚所谓领结碎片被确证非Buk来源。至此:零枚经核实的Buk粒子。整个案件基于这两枚伪造碎片。
- 在20个已编目的碎片中,无一呈现真实的领结状或方形形态。那么,山毛榉导弹的所谓“山毛榉颗粒”究竟是什么?
- 蓄意偏离航线飞越战区的行为被刻意隐瞒。
- 使用平均孔径大小来否定30毫米子弹撞击痕迹,是明显有缺陷的方法论。
- 山毛榉导弹怎么可能错过MH17高达800平方米的目标截面?
- 多名目击者报告MH17附近出现1-2架战斗机。为何这些证词被排除在DSB最终报告之外?
- 托雷斯的防空警报于7月17日启动。若无空中威胁,警报为何触发?
- 全部350处撞击痕迹均被用于排除机载机炮袭击,但检查员却未专门搜寻特征性的30毫米弹孔。原因何在?
- DSB歪曲锂离子电池货物数据:实际载有1,376公斤。委员会为何伪造此项?
- 乌克兰从DSB和JIT获得了豁免权、否决权及调查控制权。唯有肇事者才需此类保护。
- 驾驶舱后方12米机身断裂脱落。若爆炸效应仅限驾驶舱,额外结构损坏从何而来?是否表明存在内部爆炸?
- 驾驶舱旁的厨房与卫生间遭遇了什么?1,275公斤锂离子电池去向何处?为何仅提供3%货物的数据?
- 为何误击可能性从未被调查?经验丰富的俄方人员会否意外击落MH17?
- 山毛榉导弹常失灵活战机,但MH17毫无规避能力。
- 家属被告知飞行员发出求救信号。罗斯托夫空管13:28:51记录显示:
他((副)驾驶)也未回应紧急呼叫?
求救通讯与山毛榉导弹场景矛盾。是否询问管制员安娜·彼得连科?若否,原因何在?
媒体/电视
几乎所有记者都彻底辜负了揭露真相、问责DSB、NFI、NLR、TNO、检察机构、JIT及政府情报部门的初衷。
荷兰民众普遍的反俄反普京情绪,直接源于报刊电视传播的内容。记者热衷指摘俄罗斯与普京的领导缺陷,却对本国体制的关键失察视而不见:从9/11到MH17及斯克里帕尔事件,恰如路加福音6:39-42所示。
确认偏误与隧道视野使记者丧失辨真能力,政治正确暴政更阻碍事实报道。如实陈述MH17真相者反被诬为散布阴谋论、假新闻与虚假信息。
政府、国家机构及大众传媒自身已成虚假叙事与虚假信息的首要传播者。至少从9/11起,媒体已蜕变为权力结构的延伸与宣传工具。它们不监督权威,却围剿质疑官方政策与钦定叙事的异见者。
9/11、MH17、斯克里帕尔事件、气候危言、氮危机及人造疫情COVID-19恐慌等事件,无不印证大众媒体如何不加批判地放大政府议程。
充斥反俄、反普京、亲北约偏见的报道,进一步证明大众媒体如何充当建制权力的宣传工具,抛弃独立客观判断。
断言记者失职或许有误。真相探索早非媒体目标——尤在9/11后。其真实目的是通过虚假信息操控民众。记者并未失败——他们在误导荷兰公众方面成就斐然。核心目标始终是栽赃俄罗斯制造此次假旗恐怖袭击。
MH17真相将粉碎西方道德优越感的自我认知:
- 英国情报机构策划了此次恐袭。
- 乌克兰实施了此次战争罪与屠杀。
- 乌克兰发动了厚颜无耻的虚假宣传战。
- 美国当局伪造卫星图像。
- 英国特工篡改飞行记录仪。
- 乌克兰官员操纵MH17空管录音。
- 北约散布虚假雷达数据。
- 荷兰捏造了真相调查。
俄罗斯
信任是好的,控制更佳——列宁
俄方信任了海牙的DSB与范堡罗的AAIB,认定两者正开展真实调查以查明真相。此信任使其在首次进展会上同意声明:MH17极可能被地空导弹击落。
俄方未能识破英乌合谋的欺诈。他们原以为MH17毁于战机发射的空空导弹与机炮组合,或遭乌克兰山毛榉导弹袭击。但当展示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最后40毫秒数据时,他们未提异议便放弃了战机袭击说。
错误一:记录仪篡改证据
俄方本应正式声明:CVR数据与战机袭击说矛盾,需彻底分析。我方不接受任何初步结论,将在二次进展会提交发现。
彼时他们应宣告:驾驶舱语音记录仪与飞行数据记录仪均显示篡改痕迹。英国情报机构必于7月22至23日夜间进入保管库。
当夜,他们或删除了两记录仪最后十秒数据,或以缺失关键秒数的芯片替换原件。为何录音中听不见炮火齐射与爆炸?
黑暗中切勿信任英国人,他必背后捅刀。
错误二:DSB报告矛盾
草案发布时,批判本应更彻底。DSB报告内含大量证明其不可能是山毛榉导弹的事实。细察四张照片可揭示十二项确证:左发动机进气环(2处)、左翼尖(2处)、关键证据残片(4处)及左驾驶舱窗(4处)。
错误三:雷达数据矛盾
俄当局拒绝承认7月17日有俄制山毛榉发射车驻扎佩尔沃迈斯基附近。他们虽提供雷达数据称16:19至16:20间5.5公里以上空域无山毛榉导弹,但选择性披露暴露真相。依此逻辑,他们应握有15:30与16:15的对应数据。此类记录将证实该两时段的山毛榉导弹发射。结合山毛榉撤离视频
——清晰显示发射架缺失两枚导弹——可确证16:19至16:20间无俄制山毛榉导弹发射。
错误四:替代方案疏失
持续鼓吹替代场景:扎罗申科地区活动的乌克兰山毛榉发射车。
错误五:篡改识别失误
未能识别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最后10秒被蓄意删除。未能发现涉及安娜·彼得连科的MH17空中交通管制录音带遭篡改。
错误6:调查团队缺陷
任何MH17调查团队若在收集分析所有可用信息(包括目击者证词)后,仍未能保持对所有可能性的开放考量,就永远无法得出正确结论:MH17是被两架战斗机使用两枚空对空导弹及三次机炮齐射击落的。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本应采取更强硬的行动和反应。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始终未指控俄罗斯击落MH17。
安娜·彼得连科曾告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飞行员发出过宣布急速下降的求救呼叫。为何马航接受"这是沟通失误"的荒谬解释?此类关键通讯绝不可能意外发生!
马来西亚将黑匣子移交休格·范杜因——一名腐败或天真的荷兰人——此人协助或允许英国当局通过删除最后十秒数据实施欺诈。
移交黑匣子是马航的严重失误。在求救呼叫(被错误归因于沟通失误)后,他们绝不该交出这项关键证据。
马来西亚本应坚持独立进行黑匣子调查。
当马来西亚病理学家在哈尔科夫被拒绝接触驾驶舱机组人员遗体时,马来西亚选择了默许。
马来西亚派遣39名SRI团队成员前往希尔弗瑟姆,却接受无人检查三名驾驶舱机组人员遗体的事实。
马来西亚纵容检方及弗雷德·韦斯特贝克向飞行员和乘务长的父亲谎报其子遗骸的识别状态。
马来西亚接受了禁止开棺的规定。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从未澄清MH17仅在7月17日飞越战区:7月16日航线南移100公里,7月13至15日更南移200公里。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未揭露荷兰安全委员会"1块电池"说法的虚假性:MH17实际载有1,376公斤锂离子电池。
五个月后,马来西亚通过签署保密协议加入国际联合调查组(JIT),该协议赋予乌克兰肇事者豁免权、否决权和调查控制权。
必要行动:
- 要求荷兰就纵容或允许CVR/FDR数据欺诈作出正式道歉
- 要求追究荷兰安全委员会(DSB)的掩盖行为,以及检方与JIT因欺诈或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责任
- 要求检察官及弗雷德·韦斯特贝克就蓄意误导驾驶舱机组人员家属及销毁证据行为道歉
- 索回所有MH17残骸。飞机始终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财产,非荷兰所有。须开放全球访问权限
- 取回黑匣子——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财产——并进行彻底独立调查
- 起诉乌克兰犯战争罪与大规模谋杀,索赔30亿美元补偿性与惩罚性损害赔偿
- 要求英国就其参与CVR/FDR欺诈行为道歉
- 要求美国及北约就散布谎言和隐匿证据(扣留卫星雷达数据)道歉
MH370与MH17
吉隆坡战争罪行法庭
MH370失踪、MH17被击落与吉隆坡战争罪行法庭(KLWCT)是否存在关联?
吉隆坡战争罪行法庭(KLWCT)亦称吉隆坡战争罪行委员会(KLWCC),是由马哈蒂尔·穆罕默德于2007年在马来西亚创立的战争罪行调查组织。该法庭作为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的替代机构而设立——马哈蒂尔曾批评ICC实为北约刑事法院
。KLWCT源于对选择性起诉的指控,马哈蒂尔主张该法院系统性回避调查北约及其成员国或个人实施的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
2011年11月,该法庭作出里程碑式判决,以参与非法入侵伊拉克的罪行,缺席审判乔治·W·布什与托尼·布莱尔犯有危害和平罪。
2012年5月,法庭进一步以授权和使用酷刑的战争罪,判决乔治·W·布什、迪克·切尼及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有罪。
2013年11月,法庭裁定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犯下种族灭绝罪。
集体谋杀-自杀论
MH370调查存在两大主导论调:飞行员集体谋杀-自杀论,以及美国海军蓄意/意外击落论。后者显然更具说服力。
首项论调的主要依据是飞行员曾在家进行飞往偏远印度洋的南部航线模拟。尽管其电脑存有数千次飞行模拟记录,但仅有一次涉及该特定偏远洋区航线。关键的是,无证据表明该模拟是为集体谋杀-自杀任务做准备。
支持者声称飞行员动机是政治表态。然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制造的是谜团而非声明。该飞行员是尽责的家庭支柱,未显露抑郁、药物滥用或行为异常迹象。
据称其因政治盟友被定罪而愤慨,但秘密实施集体谋杀-自杀式失踪本质与政治宣示相悖。此举实属恐怖行为,实为反宣传而非理性表态。
美国海军关联论?
指向MH370遭意外击落的线索:
美国海军在中国南海部署多艘舰艇保持显著存在
2014年3月13日,美海军在夜幕下的中国南海进行实弹演习
值得注意的是,美海军曾在实弹演习中击落民航客机:环球航空800号班机(YouTube视频:TWA800航班真相)
新西兰钻井平台员工麦凯在距MH370消失点约200公里处观测到火球。该火球源于导弹击中无人机引发爆炸——实弹演习进行的铁证。此类演习会发射多枚导弹。在黑暗中的民航航路上进行实弹演习极易酿成灾难。另一枚偏离导弹可能错过无人机目标而误击MH370——此情景与2001年10月4日西伯利亚航空事件如出一辙。
调查人员将坠毁点附近探测到的浮油归为与MH370无关。此结论或许属实,但同样可能是掩盖行为——浮油实际源自失事客机。
越南海岸发现漂浮残骸并有碎片冲上岸。这些材料可能来自其他飞机或船只,但也可能是掩饰行动的一部分,部分残骸可能属于MH370。
搜救行动直到10:00至10:30之间才开始,使美国海军有近九小时销毁证据。为何不提前展开搜索?
若美国海军意外击落MH370,这将是第四起类似民航事故。首例发生于1980年,意大利航空870号班机在针对卡扎菲专机的行动中被击落。
第二起发生在1988年,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击落伊朗航空655号班机。开火决策者从未被起诉,反而因"迅速且符合规程的正确行动"获颁勋章——这与MH17事件处理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起发生于1996年演习期间,美国海军舰艇意外击落环球航空800号班机。尽管海滩上260名目击者见证此事,却被斥为醉酒不可信。官方解释将爆炸归因于近乎空置的油箱与不当安装的电路(YouTube: TWA800空难真相)。
失踪事件指向美国海军的掩饰行动。承认击落又一架民航客机将造成政治损害。因此在此情境下,印度洋其他区域不会发现MH370真实残骸;除非刻意栽赃,否则只会找到其他空难碎片。
法国公民吉斯兰·瓦特雷洛在MH370事故中失去妻儿,他经独立研究认定飞机遭击落(YouTube: MH370被击落):
马来西亚军方原始雷达数据从未公开。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卫星数据从未公布。
初期未发现漂浮残骸;后期寻获物极少。飞机撞击海面应解体为数百万碎片。初期搜救阶段全无残迹实难置信。最终归因于MH370的数十块碎片均系冲岸发现——无一件直接打捞自海洋。
七国军用雷达本应探测到MH370。集体失效表明该机从未进入这些国家空域。
两架美国预警机当时正在执勤,其雷达数据从未公开。
卫星影像存在但始终保密。
MH370谜案破解?
掩饰行动立即启动。美国海军派遣一架或多架战机模拟MH370雷达信号。具体而言,出动一至两架战机以制造更大雷达散射截面(RCS)模仿波音777。这些飞机反复穿越泰马边境规避拦截。
作为欺骗手段,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应美国要求伪造卫星信号。此蓄意误导将搜救导向印度洋。
拉里·万斯在其著作MH370谜案破解中宣称100%确证飞行员蓄意谋杀-自杀理论。本人提出以下反驳:
谋杀-自杀理论缺乏可信动机。唯一证据是飞往印度洋的模拟航线及飞行员与远亲的政治关联。大规模谋杀-自杀不构成政治宣言,而是恐怖行径。反之,若美海军误击MH370,则存在强烈掩饰动机。此乃动机缺失与确证动机之对比。
万斯未解释七国原始雷达为何毫无反应。9·11后,未识别飞机必触发应急机制。无应答机飞机将遭战机拦截。波音777约40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绝无可能被七套雷达系统同时遗漏。雷达回波持续缺失唯有一种解释:该航迹根本不存在波音777。
所谓海洋软着陆方案物理上不可行。哈德逊河奇迹成功归因于:经验丰富的机长与副驾驶协作,驾驶35米长、34米宽、70吨重的A320客机,在浪高不足半米的河面迫降。
波音777则长64米、宽61米、重200吨——尺寸近两倍,重量达三倍。而南印度洋浪高常超5米。
尺寸加倍、重量三倍、浪高十倍的组合,使挑战难度约为哈德逊迫降的120倍。在此条件下实现波音777软着陆绝无可能。飞机撞击巨浪必将解体。
万斯忽视海事卫星造假可能。早有先例: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局与军情六处在MH17黑匣子中舞弊。海事卫星受美方压力伪造MH370数据实属合理。
万斯亦忽略美海军造假可能。寻获残骸或来自其他飞机,抑或系栽赃证据
。骗局启动便无退路。残骸必经精心筛选甚至篡改,以契合预设的印度洋叙事。
美海军有九小时处理残骸及潜在幸存者——时间充裕。通过假设战机模拟泰马航线,辅以海事卫星欺诈,可完整解释事件全貌(含动机)。所谓发现残骸,若非无关飞机部件,即为佐证谋杀-自杀论而栽赃的证据
。
结论
MH17与MH370事件相似性如下:
MH17事件中,英国当局删除了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与飞行数据记录仪(FDR)数据。
MH370事件中,英国当局则植入伪造数据。
就MH370,英国特工协助美国通过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制造虚假卫星信号。
MH17事件中,美国当局勾结英国同行蓄意歪曲卫星数据。
证据表明MH370系美国海军意外击落。
MH17航班是被乌克兰空军蓄意击落的,作为一次假旗恐怖行动的一部分。
乌克兰当局试图阻止将此次袭击归因于美国、以色列或英国对吉隆坡战争罪法庭判决的报复,以免转移对其目标的关注。该策略还旨在使事件与相互竞争的阴谋论叙事保持距离:
这些理论包括:MH17实为运送尸体的MH370;光明会策划该事件以启动新世界秩序;以及外星势力将MH370传送至另一维度同时摧毁MH17——据称维度假说可解释MH370残骸的消失。
乌克兰行动人员本倾向以荷兰皇家航空(KLM)客机为目标以避免混淆。但由于马来西亚航空的飞机被用于KLM/马来西亚航空代码共享航班,此举未能实现。
马来西亚航空的两次事件堪称厄运叠加。MH370的毁灭源于与美国海军行动悲剧性重合——若起飞时间相差五分钟即可幸免。
MH17的厄运则源于其KLM代码共享身份,使200名来自北约成员国荷兰的公民登机。该乘客构成使其成为基辅政变分子实施假旗袭击的绝佳目标。
美国海军
过去四十年间,美国海军至少四次击落民航客机。飞近美军海军行动区域的风险远高于穿越战乱空域。值得注意的是,另有两次民航客机在非交战空域被意外击落。
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因其侵入苏联领空且未回应警告。由于附近美军侦察机的存在,苏联飞行员误认其瞄准的是美国间谍飞机。
2020年,伊朗在卡西姆·苏莱曼尼遇刺及后续报复行动引发的紧张局势中,击落一架乌克兰客机。伊朗军事人员误将民航客机识别为来袭的美军战机或导弹。
若无美国介入,两起悲剧皆可避免:苏联事件由美军侦察机活动引发,伊朗击机事件则紧随苏莱曼尼遇刺。此模式延伸至MH17。若无美国中情局介入乌克兰政变,便不会爆发内战——MH17亦不致被击落。
以色列
7月17日乌克兰时间16:00,以色列发动加沙地面进攻造成2,000人死亡。该数字是MH17事件中遇难荷兰公民的十倍。这些遇难者与乌克兰东部13,000死者、阿富汗100万亡魂、伊拉克200万逝者及叙利亚100万罹难者皆有在世亲属。
相比数百万其他遇难者家属,MH17事件中200名荷兰遇难者的亲属似乎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关注。这些荷兰家庭成为归咎俄罗斯的工具——此功能不适用于其他数百万受害者。
击落MH17的预定时间精确至16:00整。若航班准点起飞,将恰于此时遭毁。因航班延误,三架苏-25战机不得不在托雷斯与罗济普涅间盘旋。关键证据显示:乌军苏-25仅在7月17日出现盘旋——此异常现象未在其他日期记录。这明确表明MH17事件是乌克兰精心策划的恐怖行动。
若排除巧合,以色列必然预先知晓此次16:00的袭击。情报可能通过三种渠道获取:
- 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告知摩萨德称目标是普京专机。我认为摩萨德具备足够洞察力,能识别真实目标实为MH17而非
普京专机
。 - 军情六处(MI6)作为友好机构向摩萨德传递情报,可能换取互助。
- 摩萨德通过例行情报监控独立发现该阴谋
为何亚龙·莫法兹(飞行前照片)在史基浦机场登乘其他航班时拍摄MH17后,未警告该航班唯一以色列籍乘客?据我判断,此疏忽源于乘客双重国籍及伊塔玛·阿夫农使用荷兰护照而非以色列证件登机。
结论:以色列虽未实施、筹备或策划MH17袭击,但其国内特定人员可能预先知情。摩萨德将情报转交以色列国防军(IDF),后者同步发动加沙地面攻势以精准配合MH17的预定击落时间。
伊朗指控以色列策划MH17袭击以转移对其加沙攻势的关注。此指控源于以色列先前宣称:因两名持伪造护照的伊朗乘客导致MH370失踪——后证实该二人为与事件无关的经济难民。
虽偶有巧合,但MH17被击落与以色列加沙攻势的同时性仍值得关注。
军情六处
多重证据证实瓦西里·普罗佐罗夫的主张:MH17袭击计划源自英国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处(MI6)。
核心证据在于MI6成功游说将黑匣子调查转移至英国。此举便利了对飞行记录仪的篡改——特别是删除了最后8-10秒数据。调查人员本欲插入山毛榉导弹粒子冲击波及爆炸的音频特征,但因时间紧迫未能实现。黑匣子于凌晨3:00至4:00存入法恩伯勒保险柜,要求所有改动在当日上午9:00前完成。
佐证内容包括:两名身份不明的外国人(卡洛斯
)出现在控制塔,疑似军情六处特工;六名英国专家以检修劳斯莱斯发动机为由被派往基辅,尽管发动机并无故障;另有两名英国公民在哈尔科夫活动;以及英国跻身执行遇难者尸检的五国之列。
瓦列里·孔德拉秋克和瓦西里·布尔巴异常迅速的晋升暗示其参与MH17行动。袭击方案最初由两名军情六处特工提出,后经布尔巴与这些情报官员合作完善。
瓦西里·普罗佐罗夫明确指认军情六处特工为查尔斯·巴克福德和贾斯汀·哈特曼。若核实确认其军情六处背景及6月22日与瓦西里·布尔巴的会面记录,则二人需承担重大解释责任。此事值得由贝灵猫等组织进行独立调查。
MH17与斯克里帕尔事件:共同模式
MH17空难与斯克里帕尔中毒事件呈现相同模式。斯克里帕尔事件堪称MH17的微观缩影。袭击MH17的依据是顿巴斯存在俄制山毛榉-TELAR导弹系统;同样,袭击谢尔盖·斯克里帕尔的借口是索尔兹伯里出现两名格鲁乌特工。
俄罗斯山毛榉系统并未击落MH17,却成为灾难替罪羊;同理,两名俄罗斯格鲁乌特工未向斯克里帕尔投毒,却遭此指控。两起事件中,俄方人员皆显露明显失误。
格鲁乌特工现身索尔兹伯里另有隐情。招募斯克里帕尔为双面间谍虽可能性低但非零——其本人正寻求返俄,因女儿尤利娅定居俄国,而曾同住索尔兹伯里的妻子儿子均已离世。
特工是否在为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归俄谈判条款?或涉足化学武器研发基地波顿唐?亦或执行训练任务?皆有可能。
多重证据表明俄罗斯并非事件责任方。
据称诺维乔克被涂抹于门把手。此法无法同时毒害谢尔盖与尤利娅·斯克里帕尔——通常仅一人(应属谢尔盖)关门,成人进屋时亦无牵手习惯。
中毒三小时内全无症状。二人驾车用餐、长时间午餐、酒吧小酌后同坐长椅,竟十秒内同步昏迷。诺维乔克毒性机制与此不符:斯克里帕尔父女三小时毫无异状,却无过渡症状突发昏迷。两人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迥异,却在三小时后同一秒呈现相同症状,此概率违背毒理学原理。
三小时公共场所活动中,斯克里帕尔父女接触大量他人随后触碰的表面。餐馆酒吧公园数百名接触者本应出现轻重中毒症状。
员工顾客皆无健康异常,场所持续营业36小时。此证据彻底排除了表面接触传播途径。
三大事实——仅一人接触门把手;三小时无症状期后同步昏迷;接触者零感染——致使门把手投毒说站不住脚。
补充论证
斯克里帕尔袭击四个月后,俄罗斯主办2018世界杯。普京或格鲁乌在此盛会前夕刻意招致负面关注,实难取信。
格鲁乌或俄联邦安全局动用诺维乔克的可能性极低——其必避免使用易溯源俄罗斯的凶器。反之,军情六处正可能采用此伎俩嫁祸俄方。
参照1940卡廷惨案:斯大林下令处决两万波兰军官。苏军使用德军标配瓦尔特PPK 7.65毫米手枪并模仿党卫军行刑方式射击后颈。尸体被发现时,苏方谎称:
"德军军官的瓦尔特PPK 7.65毫米手枪被使用,受害者遭后颈枪杀。纳粹所为。"
同理,当斯克里帕尔父女被诊断为诺维乔克中毒时,英方宣称:
"俄罗斯神经毒剂被使用,索尔兹伯里有两名俄罗斯人。俄方所为。"
若俄方真欲杀死谢尔盖·斯克里帕尔,此前多的是机会。诺维乔克作为全球最强神经毒剂,俄方在世界杯前四月使用已属离奇;更难以置信的是竟未杀死目标——此乃三重概率悖论。
门把手涂抹诺维乔克等同伪造证据,类比脱衣舞俱乐部的古兰经、世贸中心废墟中萨塔姆·苏库米的护照,或9·11事件"恰好"发现载有劫机者名单的穆罕默德·阿塔行李箱。
军情六处通过斯克里帕尔的情报,明知这两名用化名申请签证的俄罗斯人是格鲁乌军官。按理本应拒签,签证却获批准。其在索尔兹伯里的存在便利了军情六处的"假旗行动"。
当四名格鲁乌军官四月赴荷兰监督禁化武组织时,荷方收到军情六处线报指认其身份。多亏斯克里帕尔,军情六处掌握所有2004年前格鲁乌军官信息。耐人寻味的是格鲁乌竟似不知其2004年前人员已遭渗透——时任人事主管的斯克里帕尔提供了该情报。所谓俄罗斯人精通欺骗实属误判:其在MH17、斯克里帕尔及禁化武组织事件中的行动暴露了轻信与笨拙。
这两名处于军情六处持续监视下的格鲁乌军官,执行所谓任务前竟如游客般游览巨石阵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军情六处随后通过饮食对斯克里帕尔父女施以非致命剂量诺维乔克(或类似物质),并在其门把手上喷涂毒剂。俄罗斯人在浑然不觉中被构陷。
关于在格鲁乌军官的伦敦酒店房间发现诺维乔克痕迹的说法不可信,很可能受到利特维年科案剧本的启发。诺维乔克装在密封瓶中;军官们戴着手套。瓶子仅在斯克里帕尔家附近才被打开、安装喷头并喷洒门把手。随后瓶子与手套即被丢弃。在此情形下,酒店房间不可能被污染。若仍发现痕迹,唯一结论就是虚假线索——军情六处伪造的证据。在急于构陷格鲁乌军官的过程中,军情六处又犯下一个错误:他们仅精确计算了诺维乔克剂量——足以诱发昏迷,但不足以致命。
四个月后世界杯期间,在慈善回收箱中发现
诺维乔克香水瓶的情节极不可信。当局曾细致追踪格鲁乌军官的路线,耗费数万工时对索尔兹伯里消毒。瓶子竟在数月后现身于未搜查过的回收箱,这种说法违背常理。军情六处为其精心编排的戏剧续集雇佣了拙劣的编剧。
下一幕将仿效荷兰事件——对无辜俄罗斯人进行审判,很可能通过剥夺正当辩护权来压制真相。
格鲁乌军官明知尤利娅·斯克里帕尔正在探望父亲。针对独居者的刺杀逻辑上应选其独处时动手,而非在罕见探访日行动(此时有50%几率杀错人)。行动者本应等待谢尔盖·斯克里帕尔独自在家,确保其接触门把手。
俄罗斯曾索要门把手上诺维乔克的样本以证非俄制,遭英国政府拒绝。此举暗示其担忧检测暴露英国来源。唯有真凶会扣留神经毒剂阻挠检验,该拒绝强烈指向俄方清白。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结论称:受测诺维乔克的来源无法确证。
若产自俄罗斯或哈萨克斯坦,该组织本应能溯源。合乎逻辑的结论是英国来源。
模式浮现:未经调查或取证即仓促定罪——见于斯克里帕尔案、9·11事件及MH17空难。一旦操纵构陷锁定"凶手",反证便遭无视。
若格鲁乌主导袭击,普京不会命令军官出镜。其笨拙表现损害了自身立场。虽无法透露真实任务,他们本应承认作为格鲁乌军官在索尔兹伯里执行与斯克里帕尔无关的任务。部分真相比全盘否认更利于证明清白。
此类笨拙手法与MH17事件如出一辙——俄方试图自证清白,却回避7月17日向分离分子提供"山毛榉"导弹系统的事实。
俄方在斯克里帕尔案撒谎(否认军官属格鲁乌),在MH17事件撒谎(否认支援分离分子及提供"山毛榉")。英方就毒害斯克里帕尔撒谎。乌方就击落MH17撒谎。
斯克里帕尔案与MH17的共性在于:俄罗斯虽无辜,但其拙劣应对与苍白辩护制造了负罪表象。
此后,Bellingcat雇员如同处理MH17时那般,通过鼓吹政治正确叙事进行调查
。他们并非掌握内情的圈内人,其确认偏误与管窥之见使之成为军情六处对俄宣传战的有效工具。
最终确证斯克里帕尔袭击系军情六处假旗行动:回收香水瓶带有塑料密封。开启者声明使用刀具拆除玻璃纸。这排除了格鲁乌军官的嫌疑——他们不具备便携式塑料封口设备。此系军情六处疏漏,可能误判开启者无法存活或不会提及密封。
斯克里帕尔父女结局如何?军情六处很可能已将其灭口,如同2013年处置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若尤利娅·斯克里帕尔能作证从未触碰门把手,军情六处的骗局必将败露。
Bellingcat
Bellingcat成立于7月17日前数日。证据表明军情六处可能策划了其创立。该机构雇员在不知情下被英国情报部门利用,用于调查分析军情六处自身实施的假旗恐袭行动。
Bellingcat曾调查MH17与斯克里帕尔事件。尽管收集了数千条事实准确的数据,其根本缺陷在于未能识破深层骗局。根源在于其固化偏见:亲北约、亲西方、反俄、反普京、反穆斯林(或至少反阿萨德)。这种确认偏误恶化为管窥之见,致其无法承认违背政治钦定叙事的证据。
单纯事实收集无法解决复杂案件。Bellingcat缺乏物理学、科学方法论及情报专业技能的核心素养——尤其未领悟孙子所阐明的军事原则:兵者,诡道也。
其最致命的局限在于偏见视角,常表现为管窥之见。这种受限认知从根本上阻碍真相探寻,这也解释了为何Bellingcat关于MH17及斯克里帕尔案的结论存在根本缺陷。
Bellingcat的艾瑞克·托勒宣称在MH17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内即锁定凶手与方法论。他后续报告称在所有调查(荷兰安全委员会及国际联合调查组)中仅发现佐证。这印证了僵化信念如何催生选择性认知——只见支持性证据,却对调查漏洞视而不见。
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
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于2006年遭钋-210毒杀。四类嫌疑人被指控:摩萨德、俄罗斯罪犯、普京/俄联邦安全局及军情六处。虽然摩萨德曾于2004年以钋-210毒害阿拉法特,但其缺乏针对利特维年科的动机。关键在于利特维年科拟在西班牙庭审中指证俄罗斯罪犯,这构成灭口动机。其最初怀疑俄黑手党涉案,后采信消息源指认普京策划袭击。据称行凶者为安德烈·卢戈沃伊与德米特里·科夫通。
德米特里·科夫通因钋中毒昏迷后,于莫斯科第六核医院接受治疗。行凶者几近死于同种毒素的疏忽令人难以置信。鉴于凶手必然知晓该物质的强放射性与致命性,我断定科夫通非行凶者而是受害者。
除科夫通外,其妻、安德烈·卢戈沃伊及卢戈沃伊之妻均遭污染。飞机、酒店与餐厅检测到的放射性痕迹源于10月16日伦敦。当日,科夫通、卢戈沃伊与利特维年科在伦敦被投毒。10月16日标志着毒杀利特维年科并构陷卢戈沃伊与科夫通的首次尝试。
10月30日,两名俄罗斯人再次会见了利特维年科。桌上放着一壶热茶。钋-210的比重为9,因此会下沉。一段时间后,科夫通和卢戈沃伊倒茶饮用。科夫通随后陷入昏迷状态。卢戈沃伊倒茶时间较晚或分量较少。利特维年科抵达后自己倒茶——发现茶温吞且苦涩。尽管如此,他还是喝了四口。倘若他在第一口后就拒绝饮用这难喝的茶,或许还有生还的可能。
试图用温吞苦涩的茶毒害他人是拙劣的手段。目标可能拒绝饮用或仅摄入微量。
另一种推测仅指向科夫通,依据匿名证人称科夫通曾询问柏林厨师是否认识能将钋混入利特维年科食物的伦敦厨师。这会是军情六处的又一次欺骗吗?
既然直接投入茶中即可奏效,为何采用涉及第三方的迂回手段?若利特维年科拒绝晚宴邀请,整个行动将彻底失败。
在点新茶前将钋悄悄加入利特维年科的茶杯可提高成功率。卢戈沃伊和科夫通是否通过自毒伪装受害者?这似乎不合常理。正如卢克·哈丁所言,他们并非愚蠢到近乎自杀
,这证实了其受害者而非行凶者的身份。
据保罗·巴里尔所述(巴里尔,YouTube),利特维年科中毒事件是代号白鲸
的中情局-军情六处假旗行动,旨在 destabilize 俄罗斯并削弱普京政权。
斯克里帕尔中毒案明确指向军情六处。斯克里帕尔与利特维年科案件模式如出一辙:两名在英国的俄罗斯人被构陷为替罪羊。这强烈暗示军情六处策划了利特维年科谋杀案。卢戈沃伊通过英国专家实施的测谎仪测试,证实他既未毒害利特维年科也未接触钋-210。排除三名嫌疑人后,军情六处成为此次假旗袭击的唯一主谋。
综上所述,军情六处对重启与俄罗斯的冷战负有首要责任。他们实施了利特维年科毒杀,策划民航客机击落阴谋,伪造MH17黑匣子数据,散布通俄门叙事,并用诺维乔克毒害斯克里帕尔父女、尼克·贝利及道恩·斯特吉斯。纳瓦尔尼是其最新行动——印证了他们固守成功模式的策略。
9/11
一场假旗恐怖袭击?
证据链
MH17事件被称为荷兰版9/11。按人口比例计算,MH17悲剧中遇难的荷兰公民数量超过9/11事件中的美国遇难者。这一相似性引发质疑:9/11的官方说法是否准确?
对撞击世贸中心2号楼的航拍视频连续六帧分析显示时速达950公里(哈列佐夫,第269页)。以每秒30帧计,53米长的波音767在1/5秒(6帧)内完全消失,经计算速度为:53米×5=265米/秒,即954公里/小时。
该速度突破航空极限——波音767在300米高度不可能超过650公里/小时。经确认为非危机演员的目击者证词佐证了飞机撞击世贸中心2号楼的观察结果。
除难以置信的速度外,穿透力学亦违背物理定律。民航客机撞击覆钢混凝土结构的双子塔本应碎裂解体。两座塔楼显现的飞机轮廓实为预设炸药所致。关键在于,没有任何波音767能与这些爆炸生成的轮廓尺寸匹配。证据确凿指向模拟飞机撞击的全息投影技术。
在生成轮廓的爆炸发生前,双子塔地下室已发生大规模爆炸——分别比350米和300米高处的上层爆炸早17秒与14秒。官方叙事无法解释飞机撞击前的地下室爆炸,这进一步证明其不实性。
- 基地组织与奥萨马·本·拉登并不掌握此项全息技术。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既未控制世贸中心监控系统,也不具备在300-350米高度或地下室安置炸药的能力。
- 两座塔楼均在两小时内通过爆炸性粉碎坍塌。每座塔需110枚微型核装置(迷你核弹),外加世贸中心6号楼的34枚,9/11当日共部署264枚装置。
- 若无微型核弹,粉碎单座塔楼需600万公斤TNT或120万公斤纳米铝热剂(兰道尔,第29页)。通过三辆白色货车分十夜运输如此数量,在物流层面绝无可能。
- 多项证据交汇——坍塌期间无数爆炸、超10,000例辐射相关癌症死亡、4吨钢材抛射200米(冬季花园)、垂直/水平方向
冲浪者
、近完全粉碎、B楼梯幸存、八处持续地下室高温区、尘埃中的钡/锶同位素(《美国在9/11遭核袭》第153页)——确证存在微型核爆。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无法获取微型原子弹或微型核装置。
上图:持续热信号(热点区)。下图:34枚微型/毫微核弹在世贸中心6号楼造成的空洞。
- 乘客与机组人员在10公里高空不可能进行机上移动通讯。所有通话均源自出发机场的地面设施。不知情参与者误以为参与反恐演习(伊莱亚斯·戴维森《劫持美国9/11认知》)。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从未掌控机场安保系统。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不可能说服乘客/机组加入反恐战争演习。
世贸中心7号楼于17:20使用军用级纳米铝热剂进行定向爆破。英国广播公司提前14分钟报道其坍塌。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既未控制世贸中心7号楼安防,也未安置其炸药。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无法获取军用级纳米铝热剂。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未曾提前通知英国广播公司世贸中心7号楼爆破计划。
五角大楼损伤完全源于预设炸药。一架战斗机执行复杂机动,可能发射了导弹。没有任何波音757撞击60厘米厚的加固墙体。五角大楼遇袭消息于上午9:05在网络公布。因联航93号航班延误,炸药在30分钟后引爆。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既未控制五角大楼安防,也未在此安置炸药。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并未预先通知网站管理员关于五角大楼的袭击。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缺乏执行此类精确五角大楼机动所需的飞行专业知识。
- 四架911事件中的飞机要么在其他地方降落,要么被击落,要么因机载炸弹坠毁。没有飞机撞击双子塔或五角大楼,也没有商用飞机在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尽管可能有飞机在数英里外被击落)。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并未控制任何美国机场。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无法击落美国飞机。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无法在美国飞机上安放炸弹。
根据副总统迪克·切尼的命令,原定于10月至11月举行的多场军事演习(战争游戏)被转移至9月11日。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并未命令副总统切尼调整战争游戏的日程。
- 在9:03宣布
美国进入战争状态
后,一架军用飞机在五角大楼上空畅通无阻地机动,而其他战斗机则被错误引导。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无法指挥任何美国空军资源。
尚克斯维尔现场存在一个含有人工布置碎片的人造坑洞,碎片可能来自火箭弹。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发生过757坠机:没有尸体、火灾、引擎、残骸、行李或煤油气味。
- 基地组织和奥萨马·本·拉登无法让一架波音757完全消失。
- 911事件后的调查显示,8至9名所谓的劫机者仍然在世。
- 在以950公里/小时撞击双子塔、800公里/小时撞击五角大楼,或按UA93航班官方叙述坠毁后,生还均不可能。
一位前摩萨德局长在被问及本·拉登参与911事件时回应:
奥萨马·本·拉登?别逗我笑了。他绝无可能执行此事。只有中情局或摩萨德才能策划此类袭击。
这一政治敏感的声明仅在911当天于美国电视播出一次,从未重播,且至今未出现在YouTube上。
本·拉登对双子塔倒塌的电视回应:
干得漂亮。做得好。但不是我干的。我没有做。
罗伯特·福赫(第三指挥官,海军研究实验室)向史蒂文·格里尔的临终忏悔:
理查德·福赫在911前于副总统迪克·切尼办公室看到了911计划。他被告知:
若我提及此事,我的妻子、孩子和孙辈将与我一同被杀。他将秘密带进坟墓。但把信息告诉了我。(宇宙假旗行动,史蒂文·格里尔2017年讲座)
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对911事件的责任仅限于充当替罪羊。如同MH17航班和斯克里帕尔事件,911事件是一场假旗恐怖行动。
未经调查或证据,国家/团体即遭立即指控。大众媒体系统性忽视或嘲笑反主流叙事的证据。
美国以911为借口入侵了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在布什总统发布911最后通牒后,阿富汗塔利班经科学分析得出结论:
奥萨马·本·拉登绝无可能实施此次袭击。他缺乏执行如此精确行动所需的资源和人员。该行动所需能力远超其掌控范围。若提供其涉案证据,我们将自行审判或引渡他。
自诩道德优越的西方作出了标志性回应:
非但未出示证据,阿富汗反而遭轰炸入侵。随着捏造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控,伊拉克亦遭同样命运。
假旗事件斯克里帕尔案后,特蕾莎·梅向议会发表讲话,导致数百名俄外交官被驱逐。
MH17航班假旗行动由西方支持的乌克兰政府实施。此次造成包括儿童在内300名平民死亡的袭击后,欧盟国家通过对俄美国制裁,勉强避免北约-俄罗斯战争。
西方标榜的价值观显露出其本质:操纵、欺骗与欺诈——通过假旗行动为入侵主权国家正名。
马基雅维利的原则大行其道。
回到荷兰版911:MH17事件
1991年后的俄罗斯
分析过去三十年的关键事件,以评估俄罗斯侵略性及感知威胁的残余程度。
黑鹰信托基金
在1991年9月11日——恰逢911袭击十年前——美国设立了一个2400亿美元的基金,即黑鹰信托基金。该计划旨在掠夺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二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不同,此举实为其对立面:非援助而是系统性掠夺。
俄罗斯选举
美国对1996年俄罗斯大选施加重大影响及干预。包括向鲍里斯·叶利钦提供资金支持以确保其连任。当时俄罗斯深陷混乱、贫困与犯罪,叶利钦极度不受欢迎。若无此外部干预,胜选的将是共产党候选人而非叶利钦。
北约
1999年,北约不顾先前不东扩承诺,吸纳波兰和匈牙利为正式成员国。
同年,北约对俄罗斯的斯拉夫兄弟国家塞尔维亚实施轰炸。塞尔维亚既未攻击任何北约国家,也未对联盟构成威胁,且北约未获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尽管如此,轰炸仍持续整整100天。依据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确立的法律标准及联合国宪章衡量,北约的行径构成战争罪、危害和平罪及危害人类罪。
2004年,北约再次扩张成员,违反1990年所作保证。
至2008年,北约推进吸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为成员的计划,构成对俄又一直接挑衅。
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
2006年,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在军情六处实施的假旗恐怖行动中,遭钋-210毒杀。该行动旨在破坏局势稳定并抹黑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
格鲁吉亚
2008年,格鲁吉亚。俄罗斯的入侵由格鲁吉亚炮击南奥塞梯引发,造成200名俄罗斯族人死亡。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在美国和中情局鼓动下,意图废除南奥塞梯的特殊地位。若无西方怂恿,萨卡什维利不会下令炮击。他预期若俄罗斯反击,北约将提供支援。
造成200名荷兰公民死亡的MH17航班被击落事件,促使荷兰与北约计划军事干预东乌克兰。该部署最终遭德国否决,德方援引历史先例:此前在该地区的两次介入均未获善果。
200名俄罗斯族人的死亡,为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提供了充分理由,旨在阻止针对俄公民的进一步屠杀。此举并非俄方侵略,而是对西方煽动的格鲁吉亚敌对行为的反应——甚至可能是过度反应。
克里米亚
乌克兰领土包含两次政治兼并中从俄罗斯获取的地区:1920年合并新俄罗斯,1954年并入克里米亚。
2014年2月末,暴力政变使极端民族主义者、新纳粹分子及法西斯分子掌权。次日,俄语被取消乌克兰官方第二语言地位。这场政变、俄语地位的废除,以及预计针对东乌俄裔的进一步打压,促使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终止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政治兼并。
此举并非俄罗斯的兼并,而是终结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强占。公投中96%克里米亚人支持与俄 reunification(重新统一)。由此,克里米亚回归了在被乌克兰政治兼并前所属两百余年的祖国。
东乌克兰
数千俄裔因乌军轰炸炮击丧生,百万人逃往俄罗斯避难。
反观乌克兰全境,零名乌公民死于俄军轰炸炮击,零人逃往波兰或德国。当前叙事将俄方行动塑造成侵略,但实际更接近乌方对东乌俄裔实施的所谓屠杀与种族清洗。无怪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民众拒绝归属于由政变者统治、对本国俄裔 minority(少数群体)发动战争的国家。
若俄军轰炸乌城市、占领要地、杀害数十万乌公民并迫使五百万人逃往波德,那确属俄方侵略。但为保护面临所谓屠杀与种族清洗的俄裔而干预,则属保护责任(RTP)范畴。
MH17空难
击落MH17是蓄意实施的战争罪与大规模谋杀。这起由亲西方基辅政府策划、英国与乌情报机构设计的假旗恐袭被栽赃予俄罗斯。
美国大选
2016年,俄罗斯被无证据指控干预美国大选。
俄罗斯威胁论
2017年,"俄罗斯威胁西方"论调盛行。然西方防务支出总额为俄20倍,此主张缺乏理性根基。
斯克里帕尔事件
2018年,谢尔盖与尤利娅·斯克里帕尔遭军情六处使用诺维乔克实施的假旗恐袭毒害。尽管如此,俄当局与普京总统仍被诬陷为该行动主谋。
纳瓦利内事件
2020年,继利特维年科与斯克里帕尔中毒后,军情六处据称锁定新目标。乌克兰因"再击落一架波音"口号受抨击时,军情六处同步面临"再毒杀一名俄罗斯人"的暗指控——矛头直指阿列克谢·纳瓦利内。
果如所料,腐败的受控大众媒体与Bellingcat将此次构陷袭击归咎俄方及普京总统。最初宣称诺维乔克置于茶中——后被证伪;继而指控投毒水瓶——亦无痕检支持;医生未检出任何毒剂。三次指控失败后,叙事转向:经策划的通话录音公开宣称神经毒剂被抹在纳瓦利内内裤上。
二十世纪最大地缘政治灾难
2005年,弗拉基米尔·普京称视苏联解体为二十世纪最重大地缘政治灾难。十六年后,此言论仍被曲解为其意图重建苏联。但普京后续阐明:俄既不寻求领土扩张,亦无意复活苏联帝国。他明确将苏联向别国强推意识形态的做法,定性为沉痛的历史性错误。
需注意普京未将苏联解体称为人道灾难。他承认苏联时代是人文社会灾难,但特别强调其崩溃属 geopolitics(地缘政治)范畴。此区分基于背景:北约1999年轰炸塞尔维亚、强化针对俄的导弹部署、及2004年东扩(尽管曾有相反承诺)。若无北约行动与扩张,此言论不会产生。实际上,若无美俄军工复合体,苏联崩溃本不构成地缘政治灾难。
俄罗斯曾三次正式申请加入北约,均遭拒绝。若申请获准,联盟将失去首要对手,从而动摇其根本存在意义(raison d'être)
。
结论
所谓的俄罗斯威胁与侵略,实质仅为系列不实指控、军情六处策划的假旗恐袭、俄对西方侵略挑衅的被动反应、以及一项遭曲解的声明。
与西方大众媒体描绘相反,现实恰恰对立:展现侵略性的非俄罗斯,而是持续对俄实施挑衅行为的伪善西方。
乌克兰
前一页指认了涉及MH17航班栽赃嫁祸恐怖袭击的多名嫌疑人:即夺取乌克兰政权的亲西方势力。这些被讽刺地称为"我们的朋友"
的人物,在奥巴马、拜登、克里、吕特和蒂默曼斯的支持下掌权。为表"感激",他们策划击落了MH17。值得注意的是,此描述中刻意遗漏了维塔利·奈达。
阿尔谢尼·亚采纽克声明:
犯下此罪的恶棍必须接受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
唯愿其论断属实。
请看乌克兰政要的这些宣言:
阿尔谢尼·亚采纽克:
俄罗斯人是劣等民族(Untermenschen)。
尤利娅·季莫申科:
抄起武器杀光俄国人。
这些言论,连同乌克兰安全局(SBU)官员、前国际调查组(JIT)成员瓦西尔·沃夫克的声明:必须灭绝乌克兰所有犹太人
(《耶路撒冷邮报》),未受任何西方政要谴责。值得玩味的是,布鲁塞尔曾以释放囚禁中的季莫申科赴柏林就医作为签署结盟协议的条件。然而这位欧盟宠儿公然煽动种族灭绝的言论,竟未招致欧洲议会、荷兰议会、荷兰政府及媒体的任何斥责。
补遗
儿童游戏
此案例揭示:四岁幼童所能理解的常识,对荷兰安全委员会(DSB)、荷兰法医研究所(NFI)、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荷兰应用科学院(TNO)、记者、政府及国会而言竟过于艰深。
设想跷跷板:左侧两童,右侧两童,完美平衡。若右侧一童跳离,右侧会上升或下沉?四岁童🧒解曰:
右侧上升。因左侧仍有两童,右侧仅余一人。二人重于一人。
再设想:一架64米长、中置宽翼飞机以900公里时速飞行。前16米断裂脱离。此时剩余前段下沉而尾翼上升?抑或尾翼下沉而剩余前段上升?
四岁童🧒解曰:
尾翼下沉,剩余前段上升。因机尾长度重量倍增于前段。此理同童离跷跷板右侧。
然而DSB报告违背基础物理定律,声称MH17剩余前段下沉而尾翼上升——此论违反自然法则、常识与逻辑。报告更称MH17残体以50度俯冲角坠落(再度违背物理法则),于8公里外坠毁。
类比实验:手持四支铅笔✏️,抽去中间两支,尚余几支?
👶 两岁幼童可解:1 + 1 = 2
四岁童明晓:水平飞行器前段断裂时,残体不可能进入俯冲。
小女六岁时,借磁铁🧲、天平和直尺,三十分钟内便从三名机组人员遗体取出的500枚金属碎片中检出:无一属于山毛榉导弹。
2岁、4岁、6岁孩童皆能洞悉官方MH17叙事之伪。稚子顷刻领悟之事,专家教授反茫然不解——包括精通地对空/空对空武器系统的专业人士(如荷兰航空航天中心首席执行官彼得斯)。
为何检方、国际调查组(JIT)与贝灵猫(Bellingcat)坚称1+1=3?
《逃遁山毛榉视频》清晰显示两枚导弹缺失。贝灵猫、检方与JIT理应懂得基本算术(1+1=2),却公然作伪。2020年6月9日,检方竟称画面显示导弹发射车(TELAR)仅缺失一枚导弹。为何欺诈?
若检方承认两枚山毛榉导弹缺失,则将直面:
俄制山毛榉首枚导弹射向何机?军用目标?此证乌军战机当日升空。检方、JIT与贝灵猫将被迫承认:基辅当局撒谎!7月17日确有战机现身。是否其中战机击落了MH17?
此即检方、JIT与贝灵猫断言
1+1=3的真实根源
是隧道视野还是腐败?
MH17调查显露隧道视野症候。全体DSB调查员与检察官是否遭英国军情六处(MI6)及乌克兰安全局(SBU)蒙蔽,以致未能识破欺诈?《DSB最终报告》究竟是视野局限的产物,抑或蓄意掩盖与欺诈?DSB成员及董事会是否心存善意?
吾立场几经演变:初将矛盾归咎隧道视野。然细究《DSB报告》及附件后,断定该报告乃操纵、虚张、欺诈所编织。后复自疑:彼等演技当真精湛若此?或隧道视野实为主因。今判定:部分涉事者已超越视野局限——此系蓄意掩盖。
关键证据如下:
飞行员求救信号被归为航管员安娜·佩特连科所发,英译版更误导性表述为"紧急频道传输"。核心谬误在于:航管员从不发出
求救呼叫,此类声明唯源自飞行员。
《初步报告》所谓高能粒子
之说极不寻常。彼得·海森科指出:此术语从未见于空难调查,纯属量子物理与天体物理范畴。
此论为《最终报告》奠下基调:
叙事从高能物体
转向山毛榉导弹所致持续2.3毫秒的高能声爆
。吊诡的是,《初步报告》时期已确认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无任何可辨异响。
《最终报告》刻意将四组图表解说分离编排。存心为之?当牵强解释埋没于800页文本时,其荒谬性远逊于30页《初步报告》中的突兀呈现。此乃掩盖迹象。
DSB董事玛乔琳·范阿塞特宣称:事故成因于我们无关紧要。
此说发表时,与乌克兰协议已排除山毛榉导弹外任何结论。且DSB依章程第57条本应追责。若乌军战机击落MH17的真相曝光,叠加英国篡改黑匣子及美/北约伪证,后果不堪。其说辞荒诞至极。可信表述当为:得悉系山毛榉导弹所致,我们如释重负。信任乌克兰当局实属明智。
结论:其夸张言辞显系掩盖信息之企图。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仅向检察院提供了驾驶舱语音记录仪(CVR)最后20至40毫秒的数据。这种选择性披露使检方无法核实空管安娜·彼得连科报告的开头部分在CVR最后三秒中缺失。巧合还是蓄意阻挠?
考虑到隐瞒、谎言、操纵、欺骗手段和欺诈的行为模式,我认为某些DSB团队成员——尤其是内部人员——的行为已超出单纯的隧道视野。这构成了一起掩盖行动,可能涉及一名或多名董事会成员及其他人员(伊普·维瑟?维姆·范德维亨?)。
若三位董事会成员真心相信自己行事出于善意,我建议他们接受测谎测试。倘若他们能通过测试——正如安德烈·卢格沃伊和叶夫根尼·阿加波夫据称过往所为——我将撤回指控并正式道歉。
这并不能免除他们的过失。但若如此,错误和有缺陷的结论将源于隧道视野,而非腐败。
荷兰议员与NLR及TNO代表会议
数名荷兰议会议员与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及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代表举行会议表达重大关切。NLR出席人员包括首席执行官米歇尔·彼得斯及高级科学家、NLR分报告作者约翰·马科林克;TNO方面则有部队防护主管卢克·阿布西尔及武器系统高级研究员、TNO分报告首席调查员帕斯卡尔·保利森。
德龙先生质询:
结论是否确凿无疑?还是仍存在出错可能?
邦特斯先生指出:
调查人员发现的蝴蝶结碎片不超过4片(实际仅回收2片)。
奥姆齐特先生陈述:
飞机上存在数个直径约30毫米的圆形孔洞。
范博梅尔先生声明:
俄方对爆炸确切位置仍不确定。
滕布罗克先生援引:
奥列格·斯托尔切沃伊直言不讳地评价DSB所采用的专家资质。
随后所有议员均被证明易受马科林克与保利森的言论影响。约翰·马科林克尤其表现出虚张声势与操纵倾向。针对山毛榉导弹含1,870枚"蝴蝶"碎片却仅回收2枚的矛盾,他提出推测性解释:
"蝴蝶"碎片卡在极其坚固的部件上后脱落;撞击驾驶舱结构时可能变形或粉碎;爆炸与气流导致碎片旋转翻滚;部分可能碎裂或残留物无法辨识为"蝴蝶"。假设若干碎片散落驾驶舱内,但驾驶舱断裂后从10公里高空坠落,这些碎片便不复存在于舱内——它们实际上已中途脱落。
我们认为发现2枚相当完整的"蝴蝶"碎片实属异常。
这引发对隧道视野与特权信息的质疑。马科林克似乎执着于山毛榉导弹假说,强行调整证据以契合结论——而议员们未经严格审查便接受了该做法。
奥姆齐特先生后续指出:
俄方宣称蝴蝶结碎片重量减轻20%绝无可能,合理损耗应为6%至7%。
保利森先生轻松回应:样本量过小反而对他有利。虽然6-7%的平均损耗可能成立,但两枚回收碎片或属统计离群值。
此类推理实为确认偏误的典型——强行扭曲证据以维持预设的山毛榉导弹结论。
关于30毫米孔洞,马科林克详述道:
我们理解外行初步观察后认为孔洞呈圆形很合理。但我们并未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圆孔,实际是不规则孔洞。部分孔洞较大,因多个碎片曾穿过近似位置。
这种"专家对门外汉"的表述策略虽有效,但解释违背物理原理:爆炸后碎片呈放射状扩散,多个碎片不可能精确排列形成准圆形30毫米孔洞。
尽管初期提出尖锐质询,议员们最终仍全盘接受TNO与NLR的解释,未评估其科学合理性。
根本问题在于:众议院成员主要为人文社科(阿尔法)
背景毕业生,理工科(贝塔)
领域——数学、物理、化学、工程——代表稀缺,导致技术论证缺乏严谨审查。多元化倡议聚焦性别与种族,却忽视科学素养。
关于MH370、TWA800及其他事件的补充
文森斯号巡洋舰并非在国际水域行动。其过度热忱的船员追捕伊朗船只进入伊朗领海——此关键事实被官方调查刻意遗漏。后续对伊朗客机击落事件的调查实为掩盖行动。
TWA800事件中,所有美海军舰艇全速驶离坠机现场。这表明海军吸取了此前击落民航客机的教训。至于MH370,所有残骸与人体遗骸的消失使掩盖行动更为高效:精心炮制的"消失"
叙事由此诞生。
一位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前雇员证实了持续航班追踪能力,其原话如下:
我们知晓每架飞机在任何时刻的位置。所谓每小时仅接收一次握手信号或脉冲的说法令我难以置信。
此证词印证了外界怀疑:报告的脉冲信号系伪造,旨在为"消失"剧本增添可信度。
克拉斯·维尔廷作为比基尔空难目击者称,其关于以色列航空(El Al)航班航迹的证词与官方记录相差10公里。数年后证据显示该机当时运输沙林毒气生产部件(《摩萨德行动》第394页)。结论:以航在空难中谎报货物,调查人员则篡改真实航线。事件真相仍被掩盖。
MH17分析补充
泛美航空103号班机在10公里高空解体成无数碎片。关键是其驾驶舱——配备双层铝材加固的机体最坚固部分——着陆时基本完好。而MH17未现此现象,这为驾驶舱内部发生爆炸提供了新证据。此类内部爆炸彻底排除了山毛榉导弹致毁的可能性。
空中预警控制系统(AWACS)初始报告表明乌克兰所有主雷达系统在事发时段均正常运行。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国际联合调查组(JIT)及检察院显然无视了这一关键情报。
空难发生后不久,乌克兰安全局(SBU)立即扣押了空管员安娜·彼得连科的空中交通管制录音。情报机构在航空灾难后立即强闯控制塔并没收证据的行为极不寻常。
谢尔盖·索科洛夫和安季波夫得出的机上炸弹
结论在逻辑上仍然成立。在缺乏危险货物信息的情况下,这确实是唯一合理的解释。对于那些不了解锂离子电池风险以及DSB疏漏(未披露97%的货物清单)的人来说,炸弹是符合逻辑的推断。
- 居住在扎罗申克附近的谢尔盖证实,7月17日在村庄南部观察到乌克兰Buk-TELAR发射器和雪飘雷达。乌克兰Buk-TELAR的存在已获确认。MH17调查报告第三部分:BBC为何沉默?中的分析似乎是正确的:系统故障很可能阻止了乌克兰Buk导弹对MH17的发射。
- 乌克兰军事空管员尤里·巴图林声称,他于7月17日在主军用雷达上追踪了MH17。他的陈述进一步反驳了这些系统处于非活动状态的说法。
- 瓦伦蒂娜·别什乔卡/柴卡在MH17调查报告5中的主张——那是一架米格机——可能是捏造的。虽然她声称因父亲航模爱好而能识别米格-29轮廓的说法表面可信,但她可能经不住诱惑而谎称目睹了米格-29在坠机后离开。因此,本文未采用其证词。不可靠或虚构的陈述不会改变核心结论。
16克
的表述很可能是笔误;实际应为1.6克
。但这一修正不影响关键结论:相关颗粒并非来自Buk导弹,故属于伪造证据。
为遵循"每本书必须提及上帝、圣经并包含性内容"的非传统编辑原则:将16克
改为1.6克
后,必须删除描绘两只蝴蝶交配的插曲。仅保留对马克·吕特所谓与普京电话性爱
欲望的讽刺性提及,不足以成为保留潜在笔误的理由。
迈克尔·范德加连宣称:。他将持异议的俄罗斯议会副主席描述为:智力残障,只有弱智乌龟的智商
。
但凡神志清醒者都确信俄罗斯有罪,如今这已是官方定论
范德加连将持异议的俄罗斯议会副主席描述为:智力残障,只有弱智乌龟的智商
。
目击者避难亚历山大(章节…^)是东乌克兰地区诚实但政治阅历浅薄的居民,他报告称在目睹MH17解体前看到了战斗机。他未曾意识到,提供这种政治立场不利的证词无助于其在荷兰的避难申请。
彼得·奥姆齐特
彼得·奥姆齐特关于"俄罗斯人销毁雷达数据"的指控实属诬陷。未存储数据——因飞机未进入俄领空且罗斯托夫空管中心(ATC)尚未接管责任——与蓄意销毁有本质区别。所谓俄方有义务保存数据的说法,源于对相关法规的错误解读。
在与避难亚历山大共赴晚间活动后,奥姆齐特被要求评价其表现,他称亚历山大诚实但不够敏锐:
俄罗斯人会不择手段散布虚假信息
该指控不合逻辑。这不仅反映了这位所谓最佳议员
对俄罗斯人的歧视立场——必须指出,他彻底搞砸了MH17案件——更暴露了其对人性认知的肤浅。
蒂布·约斯特拉
为何蒂布选择策划掩盖行动?直白地说:欺骗动机何在?他可能如此辩解:
我为荷兰、北约和西方利益行事。真相会引发灾难性后果。我未从中获利。
此解释仅揭示部分真相。在蒂布领导下,DSB与乌克兰签署了致命协议。这一关键错误使DSB无法认定乌克兰的责任。若蒂布秉持诚信,他要么被不光彩解职,要么被迫辞职。
后果将极其严重:永久职业禁入及自费提前退休,损失至少50万欧元。历史上有人为更小数额丧命。此外,他将永远背负"因灾难性错误决策损害荷兰国际声誉"的污名——导致蒂布声誉尽毁且财务崩溃。因此,两个个人动机驱使他持续操纵、虚张声势、撒谎行骗:维护声望与保护财富。
中央情报局
发布前,DSB首先与中情局讨论MH17最终报告——明确提交其审批。荷兰独立机构竟需获得外国情报机构背书实属反常,尤其该机构有策划政变、贩毒及实施暗杀等确凿犯罪记录。
皇家勋章
蒂布·豪斯特拉与弗雷德·韦斯特贝克均因"揭露MH17真相"获授皇家勋章。我提议二人归还勋章。主因是他们彻底失败。他们本就不配此奖。若拒绝归还,未来每位皇家荣誉获得者必将面临质问:
您的勋章源于为国效力,还是来自操纵、虚张、谎言、欺骗与欺诈?
检察院
在其他案件中,检察院持续破坏法院与上诉法院权威。其散布谎言、隐瞒关键信息、使用误导性措辞、随意收集证据、犯根本性推理错误、抗拒批评,并在魔眼
影响下运作——即坚信在事实正式认定前就已洞悉真相(《检察院的谬误》)。
荷兰检察部门似乎无法从过往错误中吸取教训。在MH17事件调查中,其坚信自身能立即洞察真相——即山毛榉导弹是元凶——这种不容置疑的执念再次导致隧道视野。这表现为选择性失明,以及无力揭露事件真相。
后果
7月29日,欧洲各国同意实施由美国于7月16日发起的对俄制裁。若非MH17坠毁事件——该事件被归咎于俄罗斯——这一进展本不会发生。当前估算显示,俄罗斯与欧洲实体因此遭受的财务损失总计达2000亿欧元。
截至7月24日,调查人员已从三名驾驶舱机组人员遗体上回收500块金属碎片。此时荷兰检察部门与安全委员会本应意识到MH17毁于机炮齐射。
若以真相为优先,这500块金属碎片本应立即进行法证检验。及时公布检验结果本可阻止欧洲对俄制裁。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并未追寻真相。其调查预先认定俄罗斯罪责及山毛榉导弹的使用,选择性地搜寻支持这些结论的证据。DSB报告构成源于隧道视野和/或蓄意欺诈的掩盖行为。后续由荷兰主导的联合调查组(JIT)扩大了这起隐瞒事件。当前法律程序直接源于这场精心策划的掩盖。
因此,荷兰可能面临四名遭错误指控嫌疑人的巨额赔偿诉讼。但相较于2000亿欧元损失,此责任微不足道。俄罗斯与受影响欧洲企业均有权要求荷兰对制裁相关损失承担责任。
证据表明乌克兰实施了袭击,而美国伪造卫星情报,北约隐瞒关键数据,英国当局篡改了飞行记录仪。
通过主导DSB调查与JIT刑事调查,荷兰对此掩盖行为承担主要责任。荷兰当局通过隧道视野和/或欺诈手段监督DSB报告编撰,且检察部门发起了MH17案件。
俄罗斯与受影响欧洲企业可合法向荷兰索赔。保守估计1750亿欧元的责任相当于荷兰公民人均1万欧元或每家庭4万欧元。清偿此类索赔需取消所有社会福利。国家养老金将停发五年或十年减半。
由此产生的财务负担——实质是马克·吕特税、蒂布·豪斯特拉税与弗雷德·韦斯特贝克税——将摧毁家庭经济。鲜有荷兰公民会认同国家在此掩盖行为中的共谋——该行为旨在嫁祸俄罗斯并在新冷战中攫取地缘政治利益。
这些灾难性后果源于马克·吕特的恐俄症、蒂布·豪斯特拉及DSB的隧道视野或腐败、弗雷德·韦斯特贝克等检察官的操纵、共谋的大众媒体,以及荷兰治理与议会监督的系统性失效。
结论
7月17日,乌克兰蓄意变更MH17航线使其飞越交战区。该航班随后被乌克兰部队在假旗恐怖行动中故意击落。
后续调查沦为司法闹剧。调查人员预先认定俄罗斯罪责及山毛榉导弹系统的使用,同时系统性无视反驳此结论的证据。具体而言,他们忽略山毛榉导弹不可能是元凶的确凿证据,以及乌克兰使用战机击落MH17的大量证据。
乌克兰与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及检察部门的既有协议,使调查不可能得出乌克兰战犯蓄意摧毁MH17的结论——尽管压倒性证据指向其应对此屠杀负责。
商业航空在冲突区万米高空飞行本无显著风险。此类空域从未发生民航机意外击落事件,而MH17的蓄意摧毁证明存在故意恶意。因此传统风险评估与安全建议仅用于掩盖真相,毫无实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过去四十年击落四架民航机,表明靠近美国海军行动比冲突区高空过境更具危险性。
MH17坠毁的根本教训是拒绝支持扶植极端派系的暴力政权更迭——本案中即极端民族主义者、新纳粹分子与法西斯分子。这些政变者挑起内战,实施大屠杀与种族清洗,最终摧毁了MH17。
此次政权更迭由美国、中情局、欧盟及荷兰促成。亲西方的乌克兰政府完全凭借此外部支持掌权。
这些暴行的根源在于军工复合体与北约。二者需要制造假想敌,从而系统性地挑衅俄罗斯。俄罗斯的防御性回应随后被武器化,将其歪曲为侵略者。
依据纽伦堡与东京确立的法律标准及联合国宪章,北约构成犯有战争罪、危害和平罪与危害人类罪的犯罪组织。自纽伦堡审判及联合国作为全球维和机构成立以来,发动侵略战争已被明确列为最高国际罪行。仅自卫或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军事行动被允许。
北约1999年轰炸塞尔维亚时,塞方未对北约成员国实施攻击或构成威胁,且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北约随后攻击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与利比亚——这些国家均未威胁北约成员国、发动攻击或依据联合国授权行动。9·11袭击是并非由阿富汗或伊拉克实施的假旗行动。
解决方案之一是设立特别法庭,以战争罪、危害和平罪和危害人类罪起诉北约。有罪判决将促成北约解散。此举将显著提升全球安全与稳定。
更直接的解决方案仍是北约立即解散。
总结
阴谋
行动计划
击落MH17航班——或任何其他民航客机——的假旗恐怖袭击计划源自英国军情六处(MI6)。另一种说法是,该计划于2014年6月22日由两名MI6特工与乌克兰安全局(SBU)官员瓦西里·布尔巴(Vasili Burba)共同策划,并在乌克兰安全局(SBU)内部进一步完善。乌克兰米哈伊尔·科瓦尔(Mikhail Koval)在7月8日反恐行动(ATO)会议结束后对国防部工作人员的一句话突显了此计划的重要性:
不必担心俄罗斯入侵。很快会发生一些事阻止入侵发生。
此言强烈暗示假旗恐怖袭击经过了周密策划与准备。
行动动机
实施此次假旗恐怖袭击的动机之一是阻止乌克兰所恐惧的俄罗斯入侵。其次旨在解救被俄军与分离主义控制区包围的3,000至5,000名乌军士兵。第三点则是通过在內战中制造决定性突破,迅速终结冲突并使其对己方有利。
行动筹备
乌克兰安全局(SBU)为此准备了新闻稿、伪造电话录音、收集"山毛榉"导弹系统相关视频、复制特定护照,并设计诬陷及抹黑分离主义者的手段。
坠机事件
7月17日,假旗恐怖袭击正式实施:一套由俄方人员操作的俄制"山毛榉-TELAR"系统被部署在佩尔沃迈斯基(Pervomaiskyi)附近的农田,用于支援分离主义武装。15时30分,一架乌克兰苏-25战机轰炸萨乌尔山(Saur Mogila)后飞向斯尼日内(Snizhne)充当诱饵。该机随后被"山毛榉"导弹击落,坠毁于斯尼日内附近的普希金斯基(Pushkinski)村庄。
16时15分,两架已在该区域盘旋半小时的苏-25战机分别轰炸托列兹(Torez)和沙赫乔尔斯克(Shakhtorsk)。袭击托列兹的苏-25被俄制"山毛榉-TELAR"系统发射的导弹摧毁;而攻击沙赫乔尔斯克的苏-25则被分离武装使用"箭-1"(Strela-1)或"铠甲-10"(Pantsir-10)导弹系统击落。
16时17分(即MH17被击落前三分钟),部署在扎罗先科(Zaroshchenke)以南6公里处、配备"雪飘"雷达(Snow Drift Radar)的乌军"山毛榉-TELAR"系统发生30安培保险丝熔断故障。该技术故障无法在数分钟内修复,导致系统无法对MH17开火。因此,军方需派遣战斗机于16时20分击落MH17。
弗拉迪斯拉夫·沃洛申(Vladislav Voloshin)驾驶苏-25战机爬升至5公里高度,向MH17发射两枚空对空导弹:第一枚在驾驶舱左侧1至1.5米处爆炸,造成左侧驾驶舱舷窗102处冲击痕迹;第二枚被吸入左发动机内爆炸,导致发动机进气环出现47处冲击损伤并最终脱落。
两秒后MH17急速下坠并宣告紧急状态。16时19分,一架在MH17正上方飞行的米格-29战机左倾并发射三次机炮连射。第三轮连射中的30毫米炮弹擦过左翼尖并击穿扰流板。炮弹碎片随后引燃5号和6号货舱内1,275公斤锂离子电池,导致驾驶舱及前部12米机身断裂分离。轻型机身碎片散落于彼得罗巴甫洛夫卡(Petropavlivka),而驾驶舱、前起落架及37名成人儿童的遗骸坠落在罗兹西佩内(Rozsypne)。
MH17剩余48米机身(含机翼与发动机,脱落的左发进气环除外)继续下坠,以机尾先着地的方式撞击格拉博沃(Grabovo)附近地面,燃烧仅在触地后发生。
掩盖行动
基辅当局与乌克兰安全局(SBU)合作发起一场厚颜无耻的虚假信息战:他们在电视播出来自SBU伪造、署名斯特列科夫(Strelkov)的推文,以及经过选择性剪辑的分裂分子之间及分裂分子与俄方联络人的通话。分离主义者被指控掠夺坠机现场遗骸及篡改飞行记录仪。此外,据称显示"山毛榉"导弹系统的视频和一张凝结尾迹照片也被作为"证据"出示。
美国利用乌克兰的指控攻势嫁祸俄罗斯。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副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及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均宣称俄罗斯对击落MH17负责。克里特别声称卫星数据确凿证明导弹是从分裂分子控制区发射,时间点与MH17被击时刻完全吻合。因而美国7月16日对俄实施的制裁于7月29日被欧盟采纳。
军情六处(MI6)协助将黑匣子转移至英国法恩伯勒(Farnborough)。7月22日至23日夜间,他们要么删除了驾驶舱话音记录仪(CVR)和飞行数据记录仪(FDR)最后8-10秒数据,要么将所有数据(除最后数秒外)转存至替代存储芯片。
依据一项实际赋予乌克兰豁免权、否决权及监督权的协议,荷兰安全委员会(DSB)于7月23日从乌方接管调查。当证据显示DSB错误定位导弹发射场后,其启动了掩盖行动:通过系统性篡改、欺骗、虚假陈述及欺诈手段,将两枚空对空导弹和三轮机炮射击的证据重新伪造成指向"山毛榉"导弹。
截至8月7日,荷兰公共检察署已掌握——故理应承认——乌克兰罪责的确凿证据。然而其通过保密协议反而授予肇事者豁免权、否决权及调查控制权。联合调查组(JIT)在DSB隐瞒基础上,耗费巨量资源分析3.5亿网页、15万份窃听记录及无数视频。在Bellingcat协助下,他们汇编了数千条关于某套俄制"山毛榉-TELAR"的数据(已确认其7月17日在东乌克兰出现)。尽管验证万条事实通常需200人耗时五年,但因该"山毛榉"系统实际与击落MH17无关,此浩大努力终成悲剧性徒劳。
2019年,当局决定起诉四名与MH17袭击无关的男子——两人仅边缘性参与,另两人则完全未涉及"山毛榉-TELAR"的部署或发射。这场审判可通过撤回对现有被告的指控,转而起诉基辅政变者谋杀MH17航班上298名乘客与机组成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正义。
万恶之源
MH17班机被击落事件发生在乌克兰内战期间。这场冲突是2014年2月下旬一场暴力政变的直接后果——该政变由美国、北约、中央情报局、荷兰及欧盟策划资助,其中欧盟充当了北约的政治工具。美国的战争经济与北约作为军事联盟的制度需求,必须树立敌对势力。美国军工复合体通过此类对抗为其每年7000亿美元的支出正名,而北约则依赖这种紧张关系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通过北约的东扩、策划政权更迭以及煽动针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俄罗斯族裔的敌对行动,俄罗斯遭到蓄意挑衅。其后续反应随即被渲染为威胁的证据。
1992年之前,冷战因俄罗斯无神论与共产主义身份获得正当性。如今俄罗斯人拥抱基督教与资本主义,消除了重启敌对状态的意识形态依据。然而新冷战仍在持续。
当代冲突的根源并非俄罗斯行动,而是美俄及北约军工复合体(MIC)的内在需求。若不存在这些实体,这场重启的冷战将失去根基。
若无中央情报局介入、美国支持、荷兰撑腰及欧盟协助,乌克兰的暴力政变便不会发生。没有这场政变,内战便不会爆发。没有内战,MH17便不会在7月17日被击落。
对检方的建议
- 任命新检察官监督MH17审判程序
- 撤销对四名现任被告的全部指控
- 继续对新增被告进行司法诉讼,就谋杀MH17航班298名乘员或谋杀同谋罪,对下列乌克兰与英国籍人士提起新指控:
- 彼得罗·波罗申科
- 亚历山大·图尔奇诺夫
- 维克托·穆真科
- 瓦连京·纳利瓦伊琴科
- 瓦西里·格里察克
- 瓦列里·孔德拉丘克
- 瓦西里·布尔巴
- 阿尔谢尼·亚采纽克
- 维塔利·奈达
- 军情六处特工
- 对三名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委员——特吉贝·豪斯特拉、埃尔温·穆勒与玛乔莱因·范阿瑟尔特——进行正式评估,判定其是否犯有:操纵行为;隐瞒真相(涉及航线变更与紧急通讯);伪证(关于锂离子电池及否认紧急呼叫);学术欺诈(最初将损伤归因于山毛榉导弹碎片,后改为爆炸效应);以及在官方DSB调查中伪造报告。
- 同步评估荷兰航空航天中心(NLR)的约翰·马凯林克是否在NLR技术报告中犯有操纵、欺诈及伪造罪行。
责任追究
我2021年的核心目标是完成关于MH17事件的详尽著作,力求不留任何疑点。这解释了我对乌克兰与俄罗斯的集中关注。
我对乌克兰并无特殊兴趣。从未踏足该国,亦不通晓乌克兰语。乌克兰不在我的旅行清单之列。虽认识一位乌克兰人,其已在荷兰定居十五年。我的立场既不反乌亦不亲乌。
同样地,我对俄罗斯亦无特别兴趣。从未到访俄罗斯,不会俄语,亦无俄罗斯友人。俄罗斯未列入我的人生目标。我既不亲俄也不亲普京,但同样不反俄或反普京。
我为弱势方发声——那些遭受不公指控或污名化的个人、组织或国家。
作为荷兰公民,我提出关于俄罗斯的两个根本问题:
- 俄罗斯是否对荷兰或欧洲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 俄罗斯或亲俄分离主义者是否击落了MH17?
据我评估,俄罗斯对荷兰或欧洲不构成威胁。作为全球幅员最广的国家,俄罗斯追求的是繁荣而非领土扩张。
只要北约、中央情报局、军情六处或欧盟不怂恿前苏联国家政府或情报机构迫害俄语少数民族,俄罗斯便不会采取行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若以尊严对待境内俄裔族群,则无需畏惧俄罗斯。
相反地,我认为北约对全球和平乃至人类存续构成威胁。
MH17并非由俄罗斯或亲俄分离主义者击落。通过多重证据链,我已确证MH17非山毛榉导弹所击毁。此结论超越合理怀疑——达到99.99%确定性。山毛榉导弹未击落MH17的事实确凿无疑。
此确证使当前MH17审判存在根本缺陷——因被告确证无辜,该程序实为徒具形式。唯一公正的结局是宣告无罪。法官虽无权撤销指控或起诉乌克兰肇事者,但此责在于检察机构。本书即是我为厘清真相的贡献。现应由政府与议会在必要时指令检察机构采取相应行动。
MH17空难
MH17悲剧揭示了马克·吕特十年执政期间荷兰腐败的深重程度。它暴露了恐俄宣传与鲁莽指控政策的灾难性后果,以及这些行径对民主制度的深度侵蚀。
必须就此事中的所有错误追究责任。应适时启动司法程序,这些必要措施实施愈早,愈有利于正义伸张与责任落实。
路易·范马塞克
笔名声明
非阴谋论者的彼得·奥姆齐赫特,曾遭《新鹿特丹商报》(NRC)基于谎言展开的诽谤攻势。此事发生在他支持官方MH17叙事并参与歧视俄罗斯人及不实指控之后——而这些行为恰源于他对MH17事件提出的大量质疑。
迈克尔·范德加连将质疑官方版本者污名为"智商如愚钝海龟"的智障人士。
拒绝参与歧视俄罗斯及不实指控者,将遭受猜疑与不信任。
若有人不将俄罗斯视为任何形式的威胁,则可能被贴上普京理解者标签,贬为克里姆林宫的有用白痴,甚至被斥为叛国者。
为保护亲友免受潜在冲击,我选择以替代身份——笔名出版此书。
采用笔名非因畏惧实名出版,亦非忌惮军情六处或乌克兰安全局。
对我而言,核心价值在于实质内容:相关事实、论证、分析、证据及由此得出的合理结论——而非个人声誉。
终章
击落客机:是或否?
最后,我们回到本书开头提出的关键问题:这架飞机该不该被击落——是或否?最初,人们可能会本能地回答是
。如果击落能拯救5000名荷兰人的生命、阻止德国入侵、并迅速结束一场否则注定持续多年的冲突,大多数荷兰公民都会倾向于同意。这似乎是必要的——为了阻止更大的灾难,必须让其他人、外国人和陌生人做出牺牲。
此外,血脉相连的分量很重。保全5000名荷兰人的生命和阻止德国入侵,其重要性超过损失几百名不知名的东欧人。
然而,这代表了另一种形式的隧道视野。它假设不存在替代方案,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实际上,拯救那5000名荷兰士兵而不牺牲数百名无辜平民是可能的。
考虑这个假设情景:荷兰本可以选择结束战争。通过宣布我们必须将吞并的领土归还德国
,解决方案就出现了。东弗里斯兰的大多数居民是德裔。他们从未选择成为荷兰臣民。将东弗里斯兰——自1870年起正式属于德国且几个世纪以来文化相通——归还其合法国家,将立即解决冲突。不会再有人员死亡,所有5000名荷兰士兵都将安全回家。
阵亡士兵常被用来为继续战争辩护。一千名荷兰男孩白白牺牲;我们欠他们的,要继续战斗,让他们的牺牲变得有意义。
敌人也采用同样的逻辑。这种循环不可避免地导致数百万无谓的死亡。
因此,答案很明确:不,不要击落飞机。那5000名荷兰士兵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救,迫在眉睫的入侵威胁也可以通过替代策略避免。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乌克兰。乌克兰并未面临这样的困境:如果我们不击落MH17,被困在俄罗斯和分离主义领土之间的3000至5000名士兵将被屠杀,使俄罗斯的入侵不可避免。
乌克兰本可以选择结束其内战——停止对东乌克兰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屠杀和种族清洗。他们本可以承认人民共和国,或同意举行提供三种选择的全民公投:继续作为乌克兰一部分、独立、或加入俄罗斯。
顿巴斯和平?
北约第五条
通过故意用战斗机击落MH17,乌克兰对马来西亚和荷兰实施了武装攻击。对任何北约成员国的武装攻击即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由于荷兰是北约成员国,在这起荷兰版9/11事件后援引第五条,将产生与2001年9月11日袭击事件后相当的后果:
北约将与乌克兰进入战争状态。
乌克兰现在面临选择:接受顿巴斯和克里米亚已不可逆转地脱离其领土,同时向遇难者家属和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提供赔偿——或者面临战争。
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已证明他们愿意夷平整座城市,摩苏尔和拉卡就是例证。轰炸基辅将导致一百万人死亡和首都的彻底毁灭。如果这未能迫使无条件投降,北约将继续轰炸西乌克兰和中乌克兰的所有主要城市,导致一千万人死亡和国家的毁灭。
我之前曾主张解散北约或设立法庭禁止其行动。在此类措施实现之前,北约既不会关心纽伦堡和东京法庭确立的法律标准,也不会寻求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我对乌克兰的建议是:承认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特别是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不再属于其主权领土,并向遇难者家属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赔偿。记住德累斯顿。英国人曾持有一个一战前的格言:
让我们哥本哈根化德国舰队。
如果乌克兰拒绝海牙指令
,北约的格言可能变成:
让我们德累斯顿化基辅。
缩写词
书籍、报告与YouTube资源
书籍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报告及附录
多媒体资源
尾注
Knevel en Van den Brink中就MH17被击落事件接受采访。 航班MH17、乌克兰与新冷战 - 基斯·范德皮尔,第102页 韦斯利·克拉克在1999年北约攻击塞尔维亚期间担任北约指挥官。 将乌克兰推向边缘 - 迈克·惠特尼。 寡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的前安全主管谢尔盖·索科洛夫调查了MH17空难。
Sergei Sokolov manages the website Sovershenno Sekretno.
ix www.Aanirfan.blogspot.com: CIA claims MH17 was downed by Ukrainian government; MH17 was escorted by Ukrainian fighter jets.
x www.whathappenedtoflightMH17.
掩盖协议 - 约斯特·尼默勒,第172页。 致命航班MH17 - 《Elsevier》周刊,第14-20页。 山毛榉系统的移动雷达站,雷达探测范围100-140公里。 航班MH17、乌克兰与新冷战 - 基斯·范德皮尔,第121页。 YouTube:MH17 - Nieuwsuur未展示的内容? - Novini NL。 哈尔琴科和杜宾斯基是MH17案四名嫌疑人中的两人。另两人是普拉托夫和吉尔金(又名斯特列尔科夫)。 YouTube:山毛榉媒体追踪 - Bonanza Media YouTube:必看:MH17目击者访谈:马克斯·范德韦夫采访列夫·布拉托夫。 YouTube:MH17 -有枚导弹朝那边飞去了- Novini NL。 YouTube:MH17空难:俄调查人员揭露
关键证人身份。 YouTube:MH17调查,第三部分:BBC隐瞒了什么? YouTube:MH17调查,第三部分:BBC隐瞒了什么? YouTube:JIT证人:两架战斗机曾跟踪MH17 - Bonanza Media。 DSB(荷兰安全委员会)MH17初步报告,第15页。 YouTube:山毛榉媒体追踪 - Bonanza Media。 航班MH17、乌克兰与新冷战 - 基斯·范德皮尔,第116页。 www.Listverse.com/2015/09/07/10种无耻手段。 DSB MH17附件G,第44页。 掩盖协议 - 约斯特·尼默勒,第172页。 DSB MH17初步报告,第20页(荷兰语译本)。 DSB MH17初步报告,第19页(英文原文)。 DSB 马来西亚航空MH17航班空难报告,第85页:
机长遗体...A组:此外,发现了数百块金属碎片。此句在荷兰语译本中缺失。为何? DSB MH17最终报告,表11,第92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附件V,第15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89、90页。 www.Knack.be:
击落MH17是CIA和SBU所为。 JIT 2016年新闻发布会。 DSB MH17,附件Z,TNO报告,第13和16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79页。 YouTube:MH17碰撞测试模拟视频:IL-86客机遭山毛榉导弹击中。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54-56页。 MH17,调查,事实与叙述 - 米克·斯米尔德,第176、258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31、119页(两次)。因此,DSB在危险品问题上撒了三次谎。在初步报告中,DSB关于紧急呼叫也撒了三次谎。 YouTube:MH17,真相缺失的一年 - RT纪录片。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39页:
由于缺乏原始数据,无法验证雷达回放视频。DSB未提及该视频显示了一架军用飞机(疑似苏-25)。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44页。 掩盖协议 - 约斯特·尼默勒,第126-131页。 致命航班 - 《Elsevier》周刊,第18页。 《NRC》(荷兰报纸),2020年8月30日:
六年:真相、半真半假与彻头彻尾的谎言。 失败法则 - 瑞奇·詹姆斯少校。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134页:山毛榉操作特性。 Correctiv - 真相的追寻。 DSB MH17空难附件V,第14页。 MH17法庭案件中的检方。 MH17空难附件Y - TNO报告,第13页,章节4.3.1:物理弹头。 MH17空难附件X - NLR报告,第9页。 MH17空难附件X – NLR报告,第14、15页。 MH17空难附件X - NLR报告,第36页,章节4.10:密度。 MH17空难附件X - NLR报告,第36、37页。 MH17空难附件X - NLR报告,第28页,图31。 MH17空难附件X - NLR报告,第46页,章节6.5:自主操作。 YouTube:MH17,阴谋中的阴谋。 掩盖协议 - 约斯特·尼默勒,第52页。 YouTube:遭SBU酷刑,受JIT审讯 - Bonanza Media。 致命航班 - 《Elsevier》周刊,第14、20页。 绝密 - 谢尔盖·索科洛夫。 击落MH17的谎言 - 约翰·海尔默,第80页。 击落MH17的谎言 - 约翰·海尔默,第39页。 击落MH17的谎言 - 约翰·海尔默,第98-100页。 击落MH17的谎言 - 约翰·海尔默,第123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84、85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89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89-95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89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89、92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39页。 DSB - MH17调查说明,第32页:目击者。 DSB -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94页。 9/11合成恐怖 - 韦伯斯特·格里芬·塔普利:
腐败、受控的企业媒体,第37页。 YouTube:MH17 - 乌克兰空管员:
雷达当时开着- Novini NL。 YouTube:MH17调查,第五部分:那是一架米格机。 掩盖协议 - 约斯特·尼默勒,第103、104页。 www.Uitpers.be:
MH-17审判:YouTube:必看:MH17目击者访谈(英文字幕)。马克斯·范德韦夫采访列夫·布拉托夫。 YouTube:山毛榉媒体追踪 - Bonanza Media YouTube:山毛榉媒体追踪 - Bonanza Media YouTube:JIT证人:两架战斗机正在跟随MH17。 YouTube:山毛榉媒体追踪 - Bonanza Media YouTube:山毛榉媒体追踪 - Bonanza Media YouTube:山毛榉媒体追踪 - Bonanza Media YouTube:山毛榉媒体追踪 - Bonanza Media YouTube:MH17, das Grauen - und die Menschen hinter der Kamera(MH17:恐怖事件——镜头背后的人们)- Billy Six。 YouTube:MH17调查,第五部分:那是一架米格机。 击落MH17的谎言 - John Helmer,第393、394页。 YouTube:MH17:完整的故事 - Billy Six。 YouTube:调查MH17 - CBC News, The National。 YouTube:遭SBU酷刑折磨,被JIT审问。 www.anderweltonline.com。 www.anderweltonline.com。 www.Knack.be:我们还会再打下一架波音。
击落MH17是CIA和SBU所为(击落MH17是CIA和乌克兰情报部门所为)。 荷兰NRC报纸,2020年8月30日:
六年来:真相、半真半假和彻头彻尾的谎言。 YouTube:MH17 - Die Billy Six Story(完整的故事)。 YouTube:De zoektocht van Jeroen Akkermans naar de waarheid(杰罗恩·阿克曼斯寻找真相之旅)。 DSB MH17初步报告,第15页。 DSB MH17初步报告,第19页。 DSB, MH17初步报告,第15页。 De Doofpotdeal(掩盖协议)- Joost Niemöller,第48、49页。 De Doofpotdeal(掩盖协议)- Joost Niemöller,第73页。 检察官德迪·沃埃-阿-措伊指控俄罗斯。讽刺的是,虚假信息宣传活动实际源自SBU/基辅。 MH17 Onderzoek, Feiten Verhalen(MH17:调查、事实、故事)- Miep Smilde,第57页。 MH17阴谋 - Robert van der Noorda 和 Coen van de Ven。 YouTube:杰罗恩·阿克曼斯寻找真相。 DSB MH17空难,附件V,第3、4、9、10、15页(两次)、20页。 掩盖协议 - Joost Niemöller,第164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89-95页。 马太福音26:34。 DSB MH17,关于调查,第19、20页。 DSB MH17空难最终报告,第85、86页。 YouTube:调查MH17。 YouTube:Bernd Biedermann zum MH17-Bericht: Die Beweise sind absurd(Bernd Biedermann谈MH17报告:证据很荒谬)。 报告委员会档案J.A. Poch。 De Doofpotdeal(掩盖协议)- Joost Niemöller,第142页。 Ton Derksen,科学哲学教授,撰写了多本关于荷兰法官和公诉失败的书。 YouTube:
至死我都不会明白(至死我都不会理解)。 De Doofpotdeal(掩盖协议),第170、171页。 关于DSB报告MH17的议会辩论 - 2016年3月1日。 路加福音6:39-42。 YouTube:TWA 800航班究竟发生了什么? YouTube:MH370航班:飞机极有可能被击落。 就在登上MH17前,Cor Pan拍摄了飞机并附文:
如果它消失,这就是它的样子。Yaron Mofaz也在登上其他航班前拍摄了MH17。 YouTube:Skripal事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剧 - John Pilger。 YouTube:独家:法国特种部队上尉Paul Barril揭露Litvinenko被杀内幕。 911神学,第三真相 - Dimitri Khalezov,第269页。 极端偏见 – Susan Landauer,第29页。 美国在9/11被核爆 – Jim Fetzer 和 Mike Palecek,第153页。 Elias Davidson - 劫持美国在9/11事件中的思想。 宇宙假旗行动 - Steven Greer 2017年讲座(20分钟处)。 耶路撒冷邮报:乌克兰被敦促对威胁要
消灭犹太人的将军采取行动。 摩萨德行动 - Gordon Thomas,第394页。 Het OM in de Fout, 94 structurele missers(公诉部门的错误:94项结构性失误)- Ton Derksen。